挪威举国投入的教育资源,是以训练个人的独立人格为本意的。小孩15岁以后,便可以天高任鸟飞了,大人们无须担心少年就此误入歧途。
娜拉刚出生时,安家的母子三人,是第一批到医院探访葛罗莉亚的朋友。安的女儿鲁娜和儿子赛夏是相差五岁的姐弟,为了谁可以先抱娜拉出现了争执,最后是姐姐礼让给了弟弟。身为弟弟的赛夏得意扬扬,迫不及待地想在娜拉面前摆出一副兄长的模样。
娜拉满月后,我们受邀到安家做客,赛夏依旧对娜拉“爱不释手”,但鲁娜那天似乎在为其他事情烦心,不断进出自己的卧室,或对着餐厅里那面全身镜子端详半天。看得出来她脸上画了些淡妆,穿着显然也是精心打扮过的。安趁机偷偷告诉我们,鲁娜为了晚上即将在同学家举办的派对,大清早就团团转地忙个不停。
傍晚时分,鲁娜匆匆丢下一句“妈妈,我出门了”,正准备踏出家门时,原本在厨房和娜拉玩得不亦乐乎的赛夏立刻冲到姐姐面前,以相当严肃的口吻提醒她:“记得哟,爸爸说过,和同学出去,10点以前就得回家。”鲁娜不以为意地说:“是这样吗?但妈妈说我今晚12点前回来就行了。”赛夏转过头看了安一眼,安以略带安抚的表情点了点头,意思是姐姐说得没错。赛夏于是抓着妈妈的衣角,瞪大眼睛质问:“为什么姐姐可以这么晚回来?”一只脚已踏出门外的鲁娜则仰着头,挑衅地对弟弟说:“因为我和你不一样,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然后“砰”的一声关门而去,留下一脸木然的赛夏。
过了这个夏天,鲁娜将升入十年级,当地法定成人的年纪虽然是18岁,但按照挪威的民间传统,一个年满15岁的十年级学生,便可将其视为成年人。鲁娜那晚参加派对的主题,就是几位同班同学一起“告别童年”。自15岁起,挪威的男孩、女孩,将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不再凡事依赖父母。而独立自主的内涵不光局限于整理自己的书桌、打扫房间,或选定穿着打扮,还需要尝试着规划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记得娜拉刚出生那天,医院护士这么告诉我们:“从现在开始,你们不要以为生下小孩就可以休息、松懈了,到她15岁之前,你们会有忙不完的事。”当时为了迎接娜拉忙得晕头转向,不解其意,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是“15岁之前”。
从小孩出生到进入幼儿园,而后接受十年基础教育,一个小孩究竟能在学校里积累多少知识,挪威人似乎并不心急,而是将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培养子女生活自理的能力。当地人加之于小孩身上的各阶段成长训练,似乎就是在为他们15岁的这一刻做准备。
娜拉出生后的第二年,汉斯来信告诉我们他恐怕无法参加娜拉的周岁庆生了,因为同一天,整个家族要为他的女儿阿曼达举办成年礼。印象中活泼外向的阿曼达仍是一脸青涩稚嫩,很难想象一夕之间她就被当成大人看待了。
从汉斯和安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挪威小孩的成长历程,在细节上也许略有殊异,但大体经验相当一致。幼儿园时期,挪威父母不会替小孩提书包。稍微懂事后,便开始教导他们自己穿鞋子、穿衣服。最麻烦的是要让他们懂得正确地把自己小小的身躯塞进厚重的连身雪衣里。学校老师很少介入3~5岁小孩在衣食方面的行为表现。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因为技巧不够纯熟,经常打翻碗盘,或者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将双手套进衬衫袖子里而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多数家长还是希望老师能放手让他们尝试,否则小朋友可能永远也学不会这些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
汉斯一家属于中高收入的挪威双薪家庭,他们绝对有能力给予子女优渥安逸的生活。不过,和多数父母一样,自阿曼达升入小学后,他们便极少开车接送阿曼达上下学。反而是阿曼达自己踩着滑板车出门,冲在前头,让汉斯在后头苦苦追赶。挪威学校大多位于住家步行可到的范围内,因此八年级后,一到夏天,阿曼达便改以脚踏车作为往返学校和住家的交通工具了。从13岁升上八年级开始,法律开始容许未成年的挪威学童偶尔打些零工,地点多半在校园内的餐厅。工作内容也许是在收银台结账,或者擦擦桌椅。尽管所得有限,但至少他们可以不需要再向父母伸手要零用钱了。
来到挪威之后,我们多了许多机会到郊外游玩。偶尔我们会在挪威的森林里见到摆设在路旁的简陋摊位。有一次见到的摊主是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她热情地向我们推销自己冲煮的咖啡,桌上同时铺着几片造型不甚美观的自制果酱面包。除此之外,她十分乐意为往来的游客亲手烤上一块热烘烘的松饼。询问之下得知,这孩子是受到父母鼓励,趁着周末假期在森林里为旅人提供简单的饮食服务,以此赚得几枚“铜板”,好拿去买冰激凌。直到今天,挪威家长对这类“模拟式的过家家”仍乐此不疲,并借此教育小孩——有付出,才有收获。
初来挪威的第一年,我打算骑登山车环绕奥斯陆水源区蔓莲湖跑一圈(Maridalsvannet)。在一段山坡道上,我向一名小男生买了块手工小蛋糕。因为人生地不熟,便随口询问这名小男生有没有什么好建议来应对附近错综复杂的车道路线。只见他一脸腼腆,敷衍了几句就草草地把我打发了。两个月后,我又在同一地点遇见他,他与人互动的方式已变得落落大方了。这也是挪威教育的特色之一,永远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和学习,从而摸索出个人应对外界的方式。即使会犯错,却能因此而建立自信心。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学习环境。此地山林广布,对形形色色的旅人而言,小学生摆的摊位就像客栈,而对小学生来说,这也可以很有效地训练人际沟通方式。
环境使然,娜拉出生后我们总是尽可能地采用挪威人的教养方式。这让我们有机会和挪威人站在同样的基础点,去观察自己小孩每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也许多少仍受制于过往的思维模式,我们不免还是会因为习惯性的想法而有所取舍。例如冬天把小孩留在室外睡觉,一岁开始让他们徒手抓桌上的面包吃,任由这群小野兽把自己全身上下弄得脏兮兮的,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加遮掩地给孩子喂食母乳,诸如此类的育儿小节,我们未必照单全收,但关于挪威人培养小孩独立性的教育模式,我们倒是很努力地学习着。
娜拉自满周岁起,对于眼前的世界,就已拥有越来越清晰的认知图像了。关于个人欲望、需求的表达也更加明确。通过玩玩具和简单的游戏过程,她逐渐显露出其独有的个性。她开始学会发脾气,几度任性地把食物丢到地上,拒绝配合我们的指令。她的自我意识愈加明显,一旦某些行为遭到大人的制止反对,她挑战的意图就更加强烈。
无论她究竟听不听得懂,我们开始试着和她沟通,明示她的行为是对是错。我们总是尽可能地坚持原则,按照为她立下的生活规矩办事,当然我们也有不得不退让的时候。挪威人相信,通过和父母屡屡发生冲突来累积一定的经验,对年幼的小孩来说,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化过程。
周而复始地,我们不断重复操作同一件事,度过了无数既疲惫、沮丧又惊喜无比的一天。我们很清楚,付出这一切代价所换得的,必然是她有朝一日能完全独立自主,不再需要父母事事耳提面命。
在挪威基础教育阶段,有一门课称为班长课(Elevrådsarbeid)。那是为那些被班上同学推举为班长的同学所开设的专属课程。各班级的班长每周会固定集合在某间教室,由老师教导他们如何举办活动,以及代表同学表达需求。例如,如果同学们觉得学校提供的伙食太差,身为班长又该怎么代为向校方反映。在挪威校园,“班长”并非老师的小帮手,他们的任务只是传达师长的指挥命令。他们的立场,其实更趋近于全班同学的一方。他们需要学习站在同学们的立场上,代表大家向老师或校方争取权益。这同时也是挪威学生人格独立养成训练中的一环。
此外,在所有学生都会接触到的社会课(Samfunnfag)上,挪威老师的教学内容是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性。即便是宗教课,他们也鼓励学生自由辩论,课堂上对价值讨论的重视往往多于背诵教义经典。安琪曾告诉我,从九年级起她最喜欢的课程就是宗教课。无关个人宗教信仰,而是她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www.daowen.com)
挪威人在许多方面似乎都有着超越年龄的表现。苏珊娜升上十年级那年,曾和妈妈为了个人升学规划有过意见冲突。华裔背景的妈妈,很自然地建议女儿应该以升学为前提来挑选高中,尽可能让自己顺利地申请到热门的大学科系,以便将来找一份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好工作。但苏珊娜自小在挪威长大,对于个人“前途”“人生”和“责任”的认知与妈妈早就有些出入。她从小就爱画画,虽然也弹得一手好琴,但唯有提笔将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构想绘在图画纸上,她才会真正感到心满意足。苏珊娜说:“我并不是完全没想过一个人就该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不过,我终究希望自己能照着心里真实的想法去走。”
几经交涉,苏珊娜的妈妈仍不肯让步。此事后来有了圆满结局的原因,在于苏珊娜最后以十分平和但坚定的口气告诉妈妈:“妈妈,以后学校是我要读的,不是你要读的,这是我的人生,请让我自己做决定。”当时苏珊娜的年龄才将满15岁。事后,苏珊娜的妈妈对我说,她很惊讶自己的女儿仿佛弹指之间就长大成人了。“我确实有些怀疑,以她的年纪,能对自己的未来理解多少。但或许我真的该信任她,她说的没有错,那是她的人生。”
就我所知,苏珊娜的妈妈后来还是会忍不住从旁给予她诸多“建议”。比如“喜欢画画,那么,学设计很好啊,要不要学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较为热门,毕业后容易找到好工作),但至少游说的成分已淡化了不少。苏珊娜则总是一副自有主见的态度,微笑地不置可否。
在成年之前,当然,我所说的成年,是指挪威传统意义上的15岁。这些金发碧眼、外形俊俏的北欧青少年,拥有的知识水平可能确实不及我们当年。我们被强行塞入的数学公式、英语语法、语文课文、历史图表、地理信息和各种理科公式、种种化学元素组合,简直让地球另一端的孩子望尘莫及。但他们个人所表现出的“成熟度”,或许能更好地诠释出15岁的青少年。
可以说,挪威举国投入的教育资源,是以训练个人的独立人格为本意的。小孩15岁以后,便可以天高任鸟飞了,大人们无须担心少年就此误入歧途。
挪威人在许多方面似乎都有着超越年龄的表现。苏珊娜升上十年级那年,曾和妈妈为了个人升学规划有过意见冲突。华裔背景的妈妈,很自然地建议女儿应该以升学为前提来挑选高中,尽可能让自己顺利地申请到热门的大学科系,以便将来找一份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好工作。但苏珊娜自小在挪威长大,对于个人“前途”“人生”和“责任”的认知与妈妈早就有些出入。她从小就爱画画,虽然也弹得一手好琴,但唯有提笔将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构想绘在图画纸上,她才会真正感到心满意足。苏珊娜说:“我并不是完全没想过一个人就该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不过,我终究希望自己能照着心里真实的想法去走。”
几经交涉,苏珊娜的妈妈仍不肯让步。此事后来有了圆满结局的原因,在于苏珊娜最后以十分平和但坚定的口气告诉妈妈:“妈妈,以后学校是我要读的,不是你要读的,这是我的人生,请让我自己做决定。”当时苏珊娜的年龄才将满15岁。事后,苏珊娜的妈妈对我说,她很惊讶自己的女儿仿佛弹指之间就长大成人了。“我确实有些怀疑,以她的年纪,能对自己的未来理解多少。但或许我真的该信任她,她说的没有错,那是她的人生。”
就我所知,苏珊娜的妈妈后来还是会忍不住从旁给予她诸多“建议”。比如“喜欢画画,那么,学设计很好啊,要不要学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较为热门,毕业后容易找到好工作),但至少游说的成分已淡化了不少。苏珊娜则总是一副自有主见的态度,微笑地不置可否。
在成年之前,当然,我所说的成年,是指挪威传统意义上的15岁。这些金发碧眼、外形俊俏的北欧青少年,拥有的知识水平可能确实不及我们当年。我们被强行塞入的数学公式、英语语法、语文课文、历史图表、地理信息和各种理科公式、种种化学元素组合,简直让地球另一端的孩子望尘莫及。但他们个人所表现出的“成熟度”,或许能更好地诠释出15岁的青少年。
可以说,挪威举国投入的教育资源,是以训练个人的独立人格为本意的。小孩15岁以后,便可以天高任鸟飞了,大人们无须担心少年就此误入歧途。
【注释】
[1]学生在八年级(13岁)以后,按挪威教育体制进入中学阶段。上学不再仅以体验生活为核心,课程设计也开始注入更明确的学习目的。
[2]挪威的小学和中学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健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体能发展,并授予实用的生活常识,使孩子们的所学成为有用的技能,从而帮助自己独立,循序渐进地成为一个有自理能力的人。学校的职责,是提供广泛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学习。并强调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
【注释】
[1]学生在八年级(13岁)以后,按挪威教育体制进入中学阶段。上学不再仅以体验生活为核心,课程设计也开始注入更明确的学习目的。
[2]挪威的小学和中学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健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体能发展,并授予实用的生活常识,使孩子们的所学成为有用的技能,从而帮助自己独立,循序渐进地成为一个有自理能力的人。学校的职责,是提供广泛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学习。并强调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