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然养育之道—挪威教养的独特方法

自然养育之道—挪威教养的独特方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把挪威教育的焦点放在无压力的成长、快乐地学习和做自己时,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挪威父母不在乎子女的人生前途,或者学校的功能好像只是提供团体娱乐。绝大多数挪威学生在结束基础教育之前,或多或少都已能预想出自己成年后的角色位置。这是挪威校方和家长们关于育儿之道的共识。学期结束前,再安排安琪参访那几所学校,这是挪威学生九年级后的重要一步。

自然养育之道—挪威教养的独特方法

我们需要有人造桥铺路、盖房子,也需要记者、律师、医生和科学家,如此才得以建构出一个有效运转的社会

当我们把挪威教育的焦点放在无压力的成长、快乐地学习和做自己时,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挪威父母不在乎子女的人生前途,或者学校的功能好像只是提供团体娱乐。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一个人将来想当医生、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运动员、工程师、厨师或理发师,本就是各人有不同的发展轨迹。从幼儿园开始,至十年基础教育结束,挪威学校的角色其实有如一组分流机制。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逐一帮助学生发现各自的天赋本领,而后再协助他们朝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前进。

绝大多数挪威学生在结束基础教育之前,或多或少都已能预想出自己成年后的角色位置。一旦子女有能力掌握自我方向,父母就无须太过担忧他们未来有没有出息。这是挪威校方和家长们关于育儿之道的共识。因此,挪威小孩在“15岁”这个年纪就自知责任重大,必须为自己即将迈入成人队伍而做好周全的准备。

以当医生为目标的安琪,最后如愿进入了奥斯陆大教堂学校(Oslo Katedralskole),那是通往医学院必经的前哨站。这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高中,曾造就出无数国家精英。长久以来,奥斯陆大教堂学校即以“为积极的学习者提供最适当的环境”著称。近代挪威多名政府高官、国会议员、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曾受过奥斯陆大教堂学校的栽培。其校训“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Vi larer ikke for skolen,men for livet),依旧是典型的挪威风格。

安琪是在九年级即将升十年级时,收到了学校开出的一张清单,上面罗列了挪威各地不同高中的简介。有些高中主要吸引对科学、医学、理工有兴趣的学生入学,有些则以具备文学、历史、政治专长为条件。当安琪告诉老师她未来想当医生时,老师便从中为她挑出了合适的选择。学期结束前,再安排安琪参访那几所学校,这是挪威学生九年级后的重要一步。

同样的步骤,进入十年级时将再循环一次。这是顾及有些学生或许志向会稍有调整,于是校方让他们在十年级时重新斟酌,转而争取到不同的学校参访体验;或者经过一年深思熟虑,有的学生对最初的抉择越发笃定。安琪说她之所以想当医生,应该是从小受到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怪医黑杰克》的影响。一开始我有些诧异,这也能算是理由?但学校老师却不认为此类动机毫无参考价值,还鼓励她“不妨就以此当作努力成为一名医生的动力”。安琪两度参访奥斯陆大教堂学校,里面再也没有调皮捣蛋的学生,举目所及都是安分守己的“同类”,于是升上十年级的安琪不改初衷,非这所学校莫属。

我不敢确定,如果有一天,当娜拉告诉我她未来职业的选择是受到某本漫画书的启发时,我是不是会认为她太过天真,考虑有欠周详,然后直接驳回她的意见,请她三思而后行;又或者,我会提早一步为她筛选出漫画内容和所有读物,以避免她产生偏差的愿景?

假设她的目标和我的意见并未冲突,我是不是会就此和她针对这项职业,更具体地衡量其利弊,比如工作地点、时间、环境、待遇和前景。还是我会十分怀疑一个15岁大的小孩究竟搞不搞得清楚什么是自己未来喜欢的工作。

这样独特的教育环境,如何确保一名十年级学生,能以个人青涩的思考去面对复杂深奥的成人世界?我们很清楚《怪医黑杰克》的故事情节是何等超脱现实。医院、诊所里每日上演的真实医患关系,社会上任何一类医师的工作,都不可能与这部漫画的情节吻合。那位老师或许该敲敲安琪的脑袋,因为她的好多想法似和一个5岁大的小男生在儿童乐园玩了几趟海盗船就说自己将来想当船长一样,好像只是童言童语、突发奇想。

不过,我终究没有给安琪泼冷水,而是决心好好读一部讲述挪威十年基础教育的报告书。如此煞费苦心,当然是想了解这群挪威人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如果娜拉真的需要在这里就学,我真能放心把教育小孩的重责大任托付给他们吗?

直到看到这部报告书中的一段关于“工作”一词的定义,我才意识到我似乎忽略了某个环节。挪威教育并非完全无视学生未来的出路——好像认为不必努力,就可以无忧无虑地过日子;从小到大只做自己开心的事就好,从来不需要顾及现实生活。仅仅几段文字就已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其实另有教学立场。报告书中提及,关于学生未来工作、职业的选择,挪威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个人性格的自我检视。教育的过程,应该让学习者认识世上不同种类的工作,并赋予他们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让学生有机会借此表现自我”。

既然工作是为了表现自我,我们就又回到了挪威“做自己”的课程章节。当地学校教育的程序,多是让学生先认识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兴趣,再以此转换成想要胜任某种职业的动力。但在这之前,学生需要先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结束基础教育之后,就是为了实践目标持续培养有用的技能。

安琪的老师所察觉到的,应该不是《怪医黑杰克》本身究竟能否给一个有心从医者带来正确的知识,而是安琪确实被它的故事内容所触动,进一步对浩瀚的医学世界有了高度的热忱,确保了这份工作在未来不会与其本愿相抵触。

苏珊娜的选择和安琪大不相同。十年级毕业后,她不想就读为升大学而设的普通高中,而是希望进入地区艺术学校。因为她将来想当一名以画画为业的工作者。在苏珊娜做出选择之前,学校老师只告诉她:“未来的‘工作’将占去你人生的大半时光,因此,请务必找出一个会让你每天都期待去上班的职业。那么,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好。”

八年级开始,基础教育的课业逐渐加重,课堂考试频率也跟着提高。一年至少有一次冬季考试和春季考试,考试的成绩关系到十年级毕业后能否顺利申请挪威高中(Videregående Skole)。另外还得额外下功夫准备口试,它将检测你是否具备一名高中生该有的意见表达能力

安琪说:“我的成绩好,选择当然就多。所以我是为我自己的未来而念书。”我转过头望向娜拉,开始沉思。究竟要在什么样的教育体系之下,你才会在15岁的时候说出同样的一番话?直到进了高中,安琪和妈妈之间仍有许多小女生和母亲间独有的亲昵举动,就像娜拉对葛罗莉亚撒娇的模样。但当安琪有条不紊地为我解释挪威教育的细节过程时,又显得谈吐稳健,俨然已经是个成熟的大人。

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长大后都想当医生。奥斯陆大教堂学校虽然校誉崇隆,却也不见得能对所有学生产生吸引力。自从基础学校毕业后,在罗阿小镇(Røa)谋得一份汽车修理技师工作的亚力山卓,当初便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挪威技职学校(Yrksfgliuje)就读,而非填写如安琪所念的普通高中(Studiespesialiserende)等志愿。基础教育抵达终点,由此开散出分支。一部分学生热爱学习专业技能,如花艺师、农牧管理员、厨师、车厂和房屋技工,就转往技职学校;想升大学者,便会填选普通高中。

我们或许又会陷入另一种传统的观点和评价中,认为职业技术工作是“不爱念书的学生”的救生艇;而念普通高中,未来有望升上大学者,皆为准社会精英。因为安琪,我认识了和她一起上围棋课的两位棋友艾文和史蒂芬。这两人从幼儿园开始就是莫逆之交,而成年后彼此不同的发展路径,又给我们深入理解挪威模式提供了鲜明的例子。

艾文从小对计算机爱不释手,求学期间成绩奇差,对升学之路兴趣匮乏。高中毕业后立即向当地一家小型计算机公司投递了简历,几年时间已一跃成为日进斗金的计算机工程师,我们初次见面那天他刚满28岁。与他同年的史蒂芬当时是奥斯陆大学的语言学系硕士生,除了母语之外,史蒂芬还能熟练地使用英语、汉语以及日语

这两位朋友的收入所得有着明显差异,这却没有让史蒂芬感到困窘。他在拆解不同国家语言的文法结构时,最为满足也最为自信。“成就”两字的刻板定义在他身上重新改写。然而仅有高中学历,也没有让艾文出现社交障碍。他和几位高学历的朋友往来时,从来都是神态自若,不会因为自己学历不高就在人前自降一截。他热衷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知识基础多靠自修。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来自把个人的兴趣成功地进化升级为谋生的技能。

艾文和史蒂芬这两人际遇的不同,阐释挪威教育的一个方针,即“教育的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天分和兴趣,以此成为他们自己未来的事业基础”。艾文始终走在自己擅长的道路上,多亏基础教育阶段他没有被归类为差班学生。这让他少走了许多冤枉路,有机会早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史蒂芬挑选冷僻的语言学研究所,显然他不是很在乎语言天分能为自己带来多少收入。

天真之余,我们也不能忽略挪威文化底蕴里的北欧民族的务实性格。教育范畴也是如此。在挪威社会的人才培养观念中,学校向学生投射出的讯息是:“我们需要有人造桥铺路、盖房子,也需要记者、律师、医生和科学家,如此才得以建构出一个有效运转的社会。”如果我们在乎国家的整体发展,那么,真正务实的教育,就是尽可能为这个国家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而不是穷尽教育资源,只为了以一套“成功人士”的模版和途径,不断复制出持同一类价值观的人,并剔除不符合游戏规则的“失败者”。(www.daowen.com)

当教育的过程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引诱,最大的危害就是逐渐模糊掉个人原有的天赋和志趣。热情、兴趣若不存在于工作之中,对挪威人来说,这是很可怕的事。

绕了一圈,我又开始重新假设娜拉拿着一本漫画书,告诉我她想成为里面的主角,并以此当作以后的工作目标。如果她当时是一名十年级的挪威学生,一个接受过独立思考训练的青少年,一个懂得处事怀抱热情、兴趣更胜于利益的孩子,我想,我应该会很欢喜看见她满心期待地用她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经营自己的未来。

同样的步骤,进入十年级时将再循环一次。这是顾及有些学生或许志向会稍有调整,于是校方让他们在十年级时重新斟酌,转而争取到不同的学校参访体验;或者经过一年深思熟虑,有的学生对最初的抉择越发笃定。安琪说她之所以想当医生,应该是从小受到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怪医黑杰克》的影响。一开始我有些诧异,这也能算是理由?但学校老师却不认为此类动机毫无参考价值,还鼓励她“不妨就以此当作努力成为一名医生的动力”。安琪两度参访奥斯陆大教堂学校,里面再也没有调皮捣蛋的学生,举目所及都是安分守己的“同类”,于是升上十年级的安琪不改初衷,非这所学校莫属。

我不敢确定,如果有一天,当娜拉告诉我她未来职业的选择是受到某本漫画书的启发时,我是不是会认为她太过天真,考虑有欠周详,然后直接驳回她的意见,请她三思而后行;又或者,我会提早一步为她筛选出漫画内容和所有读物,以避免她产生偏差的愿景?

假设她的目标和我的意见并未冲突,我是不是会就此和她针对这项职业,更具体地衡量其利弊,比如工作地点、时间、环境、待遇和前景。还是我会十分怀疑一个15岁大的小孩究竟搞不搞得清楚什么是自己未来喜欢的工作。

这样独特的教育环境,如何确保一名十年级学生,能以个人青涩的思考去面对复杂深奥的成人世界?我们很清楚《怪医黑杰克》的故事情节是何等超脱现实。医院、诊所里每日上演的真实医患关系,社会上任何一类医师的工作,都不可能与这部漫画的情节吻合。那位老师或许该敲敲安琪的脑袋,因为她的好多想法似和一个5岁大的小男生在儿童乐园玩了几趟海盗船就说自己将来想当船长一样,好像只是童言童语、突发奇想。

不过,我终究没有给安琪泼冷水,而是决心好好读一部讲述挪威十年基础教育的报告书。如此煞费苦心,当然是想了解这群挪威人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如果娜拉真的需要在这里就学,我真能放心把教育小孩的重责大任托付给他们吗?

直到看到这部报告书中的一段关于“工作”一词的定义,我才意识到我似乎忽略了某个环节。挪威教育并非完全无视学生未来的出路——好像认为不必努力,就可以无忧无虑地过日子;从小到大只做自己开心的事就好,从来不需要顾及现实生活。仅仅几段文字就已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其实另有教学立场。报告书中提及,关于学生未来工作、职业的选择,挪威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个人性格的自我检视。教育的过程,应该让学习者认识世上不同种类的工作,并赋予他们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让学生有机会借此表现自我”。

既然工作是为了表现自我,我们就又回到了挪威“做自己”的课程章节。当地学校教育的程序,多是让学生先认识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兴趣,再以此转换成想要胜任某种职业的动力。但在这之前,学生需要先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结束基础教育之后,就是为了实践目标持续培养有用的技能。

安琪的老师所察觉到的,应该不是《怪医黑杰克》本身究竟能否给一个有心从医者带来正确的知识,而是安琪确实被它的故事内容所触动,进一步对浩瀚的医学世界有了高度的热忱,确保了这份工作在未来不会与其本愿相抵触。

苏珊娜的选择和安琪大不相同。十年级毕业后,她不想就读为升大学而设的普通高中,而是希望进入地区艺术学校。因为她将来想当一名以画画为业的工作者。在苏珊娜做出选择之前,学校老师只告诉她:“未来的‘工作’将占去你人生的大半时光,因此,请务必找出一个会让你每天都期待去上班的职业。那么,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好。”

自八年级开始,基础教育的课业逐渐加重,课堂考试频率也跟着提高。一年至少有一次冬季考试和春季考试,考试的成绩关系到十年级毕业后能否顺利申请挪威高中(Videregående Skole)。另外还得额外下功夫准备口试,它将检测你是否具备一名高中生该有的意见表达能力。

安琪说:“我的成绩好,选择当然就多。所以我是为我自己的未来而念书。”我转过头望向娜拉,开始沉思。究竟要在什么样的教育体系之下,你才会在15岁的时候说出同样的一番话?直到进了高中,安琪和妈妈之间仍有许多小女生和母亲间独有的亲昵举动,就像娜拉对葛罗莉亚撒娇的模样。但当安琪有条不紊地为我解释挪威教育的细节过程时,又显得谈吐稳健,俨然已经是个成熟的大人。

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长大后都想当医生。奥斯陆大教堂学校虽然校誉崇隆,却也不见得能对所有学生产生吸引力。自从基础学校毕业后,在罗阿小镇(Røa)谋得一份汽车修理技师工作的亚力山卓,当初便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挪威技职学校(Yrksfgliuje)就读,而非填写如安琪所念的普通高中(Studiespesialiserende)等志愿。基础教育抵达终点,由此开散出分支。一部分学生热爱学习专业技能,如花艺师、农牧管理员、厨师、车厂和房屋技工,就转往技职学校;想升大学者,便会填选普通高中。

我们或许又会陷入另一种传统的观点和评价中,认为职业技术工作是“不爱念书的学生”的救生艇;而念普通高中,未来有望升上大学者,皆为准社会精英。因为安琪,我认识了和她一起上围棋课的两位棋友艾文和史蒂芬。这两人从幼儿园开始就是莫逆之交,而成年后彼此不同的发展路径,又给我们深入理解挪威模式提供了鲜明的例子。

艾文从小对计算机爱不释手,求学期间成绩奇差,对升学之路兴趣匮乏。高中毕业后立即向当地一家小型计算机公司投递了简历,几年时间已一跃成为日进斗金的计算机工程师,我们初次见面那天他刚满28岁。与他同年的史蒂芬当时是奥斯陆大学的语言学系硕士生,除了母语之外,史蒂芬还能熟练地使用英语、汉语以及日语。

这两位朋友的收入所得有着明显差异,这却没有让史蒂芬感到困窘。他在拆解不同国家语言的文法结构时,最为满足也最为自信。“成就”两字的刻板定义在他身上重新改写。然而仅有高中学历,也没有让艾文出现社交障碍。他和几位高学历的朋友往来时,从来都是神态自若,不会因为自己学历不高就在人前自降一截。他热衷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知识基础多靠自修。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来自把个人的兴趣成功地进化升级为谋生的技能。

艾文和史蒂芬这两人际遇的不同,阐释挪威教育的一个方针,即“教育的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天分和兴趣,以此成为他们自己未来的事业基础”。艾文始终走在自己擅长的道路上,多亏基础教育阶段他没有被归类为差班学生。这让他少走了许多冤枉路,有机会早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史蒂芬挑选冷僻的语言学研究所,显然他不是很在乎语言天分能为自己带来多少收入。

天真之余,我们也不能忽略挪威文化底蕴里的北欧民族的务实性格。教育范畴也是如此。在挪威社会的人才培养观念中,学校向学生投射出的讯息是:“我们需要有人造桥铺路、盖房子,也需要记者、律师、医生和科学家,如此才得以建构出一个有效运转的社会。”如果我们在乎国家的整体发展,那么,真正务实的教育,就是尽可能为这个国家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而不是穷尽教育资源,只为了以一套“成功人士”的模版和途径,不断复制出持同一类价值观的人,并剔除不符合游戏规则的“失败者”。

当教育的过程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引诱,最大的危害就是逐渐模糊掉个人原有的天赋和志趣。热情、兴趣若不存在于工作之中,对挪威人来说,这是很可怕的事。

绕了一圈,我又开始重新假设娜拉拿着一本漫画书,告诉我她想成为里面的主角,并以此当作以后的工作目标。如果她当时是一名十年级的挪威学生,一个接受过独立思考训练的青少年,一个懂得处事怀抱热情、兴趣更胜于利益的孩子,我想,我应该会很欢喜看见她满心期待地用她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经营自己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