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尊重孩子的意愿,仅仅是真正地把每一个小孩视为独立的个体,必须给予他们成人般尊重的第一步而已。
娜拉出生前一年,有一天我收到一名台湾某电视台记者的来信。信中说明他们不久后将有一项采访计划,打算远赴挪威制作几个有趣的新闻专题,介绍这个遥远王国有别于台湾的人文风貌。例如一个男人推着婴儿车满街跑的国家,到底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氛围。他们认为,或许我能以一个在地观察者的身份,对比中国台湾、挪威某地父亲的异同。但当时我正为女儿即将诞生而忐忑不安,实在很难给予具体的答案,最后只得回信婉谢他们的访问。不过,我向他们推荐了戴维,我想戴维应该是个合适的人选,由他现身说法应该更具说服力。
顺利获得戴维首肯后,这名中国台湾记者得以动身去挪威采访。在这次采访规划中,他们除了要采访戴维本人,还准备偕同摄影师拍摄戴维一家人的居家生活,并请戴维的太太(挪威人)从挪威妈妈的角度,评价挪威爸爸在育儿方面的表现。另外,为了丰富专题内容,这名记者事前曾征询戴维,能否前往他儿子塞巴思汀就读的幼儿园,捕捉挪威小朋友在学校里东奔西跑的现场画面。配合度极高的戴维只要对方提出要求便几乎照单全收,唯独这项安排他稍有推迟,数度于往来书信中表示还有待商榷。
首先,戴维必须先告知幼儿园管理层,让幼儿园老师明确地知道某天下午,他会和一名台湾来的记者一起到学校接小孩,同时有摄影师随行。尽管园方对这次采访活动表示欢迎,却仍需征得其他家长的认可。因为拍摄过程中,除了塞巴思汀是画面主角外,还会有其他小朋友随之入镜。不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出现在电视画面里,即使那是数万公里外的一家电视台。
经过园方一轮个人意见调查,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这样的经历颇为有趣,未有不妥。不过,有一位家长抱持反对意见,最后园方还是据此婉拒了台湾记者拍摄塞巴思汀校园生活的提议。当地人虽然对外来者十分友善,但不可否认,仍有为数不少的挪威人确实生性低调不喜欢张扬。通过媒体曝光,享受上电视的虚荣,也向来不是他们的作风。因此,如果事前没有征得许可,陌生人拿着摄影机、相机对着他们或者他们的小孩拍摄,对于他们来说,近乎是一种侵犯行为。
挪威人曾经因美国驻挪威大使馆以维安为由,在自家使馆周边路口加装了几台监视器而群起抗议,美国驻挪威大使馆最后只好入境随俗,恢复原貌,还给挪威人一个自在不受监控的路口。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挪威人是何其重视个人隐私。
挪威社会极其强调私人领域不能受干扰,尤其重视保护儿童的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时有所闻的是,许多外来观光客造访当地,见到路上金发碧眼、五官轮廓深邃的挪威小孩,常会忍不住自顾自地朝着他们连续拍照,仿佛这些在自己国家相当少见的洋娃娃也是拍照留念的素材。但如果没有事先询问对方家长的意愿,这是十分不礼貌的举动。关于在公开场合逗弄他人小孩的行为,北欧社会同样相当谨慎而多有避讳。
还记得妮可的女儿索菲亚3岁大时,曾和妈妈一起回台湾老家面会亲友。索菲亚褐发蓝眼的混血儿外貌,常常让街坊四邻因好奇而忍不住贴近她。出门逛夜市时,索菲亚所到之处,都被人群包围着。这位不习惯被旁人东捏脸颊、西勾小手,甚至强索合照的小女孩,一度吓得花容失色,之后好几天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一回我和葛罗莉亚送一件东西到妮可家,见到长着亚洲脸孔的我们,可能是对几个月前的台湾之行心有余悸,索菲亚当即躲得老远,在沙发后面探头探脑地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有无逾矩。
无论公开场合还是私下来往,挪威的家庭和家庭之间经常保持适当距离,很少有人会“敦促”自己的小孩和外人热情地打交道,也不喜欢别人替自己的小孩照相或摄影,即便只是有可能出现在短暂的电视画面中。或许这般心态显得有些冷淡而缺少人情味,不过一旦深入理解北欧社会,我们就很可能会发现其中隐含的道理。
北欧国家向来注重孩子们的自主权,“儿童至上”一直是其标举的社会价值。他们习惯让小孩自己决定与周遭环境互动的方式。见到亲友长辈,无论礼貌性握手、热情拥抱和亲吻脸颊,抑或仅仅站在一旁无动于衷地凝视对方,都是可接受的行为。那位幼儿园里一位小朋友的家长反对记者拍摄,可能是基于保护孩子肖像权的主观意识,也可能是自己的小孩并不想出现在画面中。
当下社交网站大为流行,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国家曾针对子女肖像权问题引发激烈讨论。和许多疼爱子女的家长一样,这几个北欧国家的父母也很喜欢把自己小孩的照片上传至“脸书”(Facebook)供人欣赏点评。当中有出生不久、全身光溜溜带着婴儿肥、笑得合不拢嘴的小女孩;有挺着圆滚滚的肚子,只包着一条尿布便四处乱窜的小男生;还有三岁小孩趁父母不注意,偷吃巧克力塞得满满一嘴的模样。这些偶然记录下的生活场景,成为父母捕捉孩子童年记忆的素材的同时,也被拿来与众亲友分享交流。因而网络上不时可见父母利用日益先进的影像软件,将自己子女的一些可爱、讨喜的照片处理后,配合个人心得感受上传到网络供人观赏。
就在全球“脸书”使用人数超过10亿的同时,丹麦报纸出现了一则报道,郑重其事地提醒家长们,随意将子女照片上传至网络,不见得是件有趣的事。稍有不慎,恐怕会对子女未来人格养成造成负面影响。不少心理学教授纷纷在文中提出建言:在小孩开始上学、面临与同龄人互动的阶段,父母必须正确理解子女的感受,懂得尊重他们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决定哪些照片可以上传网络,哪些则不可以,而非只为迎合爸爸妈妈的育儿乐趣。
另外,丹麦人权研究所(Danish Institute for Human Rights)也有一份类似报告,显示父母在上传子女照片时,通常没有意识到由于数字化的技术,那些照片一旦在网络上曝光,往后将成为子女生活中一个难以抹掉的记录。多年后,很有可能,他们的小孩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希望那些照片一再被熟人传阅。
这确实并非全无风险。无论挪威、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不少小孩曾因父母一时兴起贴出某张照片而陷入难堪的处境,此类事情时有所闻。有一个案例是,一位丹麦父亲将正在念小学的女儿某张独照上传到网络上,却不料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在爸爸眼里,照片中的女儿既活泼又开朗,当然巴不得全天下人都能欣赏到她可爱的模样。但女儿的同学却觉得她摆出的姿势十分滑稽,随之而来的是同学间的欺侮和嘲笑。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难保不会对幼童的社交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毕竟网络世界产生的连带效果,通常是捉摸不定、难以预测的。
娜拉出生后,就像每个新生儿一样,得到了来自周遭朋友温馨的祝福和赞美。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挪威人甚少将他们的赞美之词用于娜拉的五官外貌上。为人父母,就算没有虚荣心,假如听到对方称赞你的女儿眼睛明亮、眉宇端正、头形圆美、脸蛋讨喜,你的内心也一定欢欣不已,默默点头称是。但对于挪威人来说,小孩的外貌、长相似乎从来不是件应当公开表扬的事。“帅”“漂亮”“英俊”“美丽”,也一直都不是挪威人形容任何个人的惯用词汇。我们也许听过欧洲一句古老谚语:“赞美会招来邪恶之眼。”意思是他人的忌妒之心,很可能会为自己招致噩运。但我认为今天挪威人保护自己子女的初衷,当然不会只是基于这番考虑。
生活中多了娜拉,我们因而有很多机会参加当地朋友为自己小孩举办的生日派对。在生日派对上,你几乎看不到有哪位挪威家长会拿着相机到处为大家拍照,以至于好几次那台原本蓄势待发的单反相机,又被我硬是塞回背袋里。家长间似乎有种默契,就是尽可能不让拿着相机游走全场的成年人,无形中打搅了属于小孩子们的庆生活动。
关于挪威人如何尊重小孩隐私,好友妮可也有过亲身体会。她曾在社交网站分享了一张自己5岁大女儿和班上其他同学的合照,几天之后,其中一名同学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小孩也出现在这张照片的一角,便急忙致电妮可表示抗议,认为她不该未经同意,就把有她小孩在内的照片散布到网络上。妮可只得连忙道歉并立刻将其删除。妮可的经历,对我稍有警醒作用。尽管我拍摄的对象通常只会是娜拉,此事却让我开始留意镜头是不是同时带入了其他小孩,以免将照片传到社交网站而触怒某位家长。
不过话说回来,挪威家长向妮可抗议或反对记者进入幼儿园拍摄画面的做法,可能不光是出于个人的好恶标准,而是站在保护子女隐私的立场上,把小孩的肖像权看作和成人同等重要。父母在网络上公开小孩的照片(包括连带涉及其他小孩的照片),以及同意摄影师在幼儿园里随意拍摄,这个过程有时对懵懵懂懂的小朋友来说,也许正是一种干扰。尽管以他们的年纪还不足以完全理解“尊重”为何物,但身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不会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于是,我们回过头观察娜拉。当她开始把不喜欢的东西丢到地上,抓我的头发,扯下葛罗莉亚的眼镜,一再挑衅我们的底线,周而复始地这样做时,也等于是一种学习判断的过程。她借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哪些又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多半时候,她任意而为的事情,和我们预期的都是相反的。不过,她至少渐渐懂得了去发出个人需求的讯号,以及去表达不希望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她。配合简单的解释,久而久之,她越来越能够明白我们的意思。同样的,我们也会经由多次你来我往,反过来了解娜拉逐渐鲜明的自主性,进而逐步去了解她想表达的意见。
我们很清楚,父母不可能永远是发号施令的角色。当娜拉的个人意见越来越多,也就是她正进入人类成长过程的自然状态时,我们必须给她更多的机会去学习表达她的意志,并逐渐放手,让她学会独立自主。挪威家长谨慎上传子女的照片,或多或少也是建立在此种心态之上。他们不会认为他们是我的子女,或者是他们还小不懂事,自己就有权利主导他们的一切。
父母威权管教的年代已然过去。包括台湾,今天多数家长其实都愿意通过引导、尊重的方式,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新时代父母的基本态度。只不过很多时候,比如对着别人的小孩拍照,逗弄路上陌生的孩童(其实我们也不那么反对别人如此对待我们的小孩),或者一时兴起将自己小孩的照片传上网络……在诸如此类看似细微、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稍有不慎,我们很可能又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传统家长的专断了。挪威人尊重孩子的意愿,仅仅是真正地把每一个小孩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予他们成人般尊重的第一步而已。
【注释】
[1]全室外教学课程并不是一个法定的幼儿教学设计内容,而是由各幼儿园自己决定,有些幼儿园以此作为招生特色,但不是每家幼儿园都如此。(www.daowen.com)
[2]滑雪的摇篮。另有“穿着滑雪板出生”之意。
[3]萨迦(Saga)是北欧地区特有的文学,内容主要为北欧神话、英雄传奇与探险故事。一开始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在民间,后来则是以套有韵律的散文写成,并搭配乐器朗诵。
[4]豪根为挪威儿童读物作家暨翻译家,因对儿童文学贡献良多,曾于1990年获颁国际安徒生奖,于2008年逝世。
还记得妮可的女儿索菲亚3岁大时,曾和妈妈一起回台湾老家面会亲友。索菲亚褐发蓝眼的混血儿外貌,常常让街坊四邻因好奇而忍不住贴近她。出门逛夜市时,索菲亚所到之处,都被人群包围着。这位不习惯被旁人东捏脸颊、西勾小手,甚至强索合照的小女孩,一度吓得花容失色,之后好几天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一回我和葛罗莉亚送一件东西到妮可家,见到长着亚洲脸孔的我们,可能是对几个月前的台湾之行心有余悸,索菲亚当即躲得老远,在沙发后面探头探脑地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有无逾矩。
无论公开场合还是私下来往,挪威的家庭和家庭之间经常保持适当距离,很少有人会“敦促”自己的小孩和外人热情地打交道,也不喜欢别人替自己的小孩照相或摄影,即便只是有可能出现在短暂的电视画面中。或许这般心态显得有些冷淡而缺少人情味,不过一旦深入理解北欧社会,我们就很可能会发现其中隐含的道理。
北欧国家向来注重孩子们的自主权,“儿童至上”一直是其标举的社会价值。他们习惯让小孩自己决定与周遭环境互动的方式。见到亲友长辈,无论礼貌性握手、热情拥抱和亲吻脸颊,抑或仅仅站在一旁无动于衷地凝视对方,都是可接受的行为。那位幼儿园里一位小朋友的家长反对记者拍摄,可能是基于保护孩子肖像权的主观意识,也可能是自己的小孩并不想出现在画面中。
当下社交网站大为流行,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国家曾针对子女肖像权问题引发激烈讨论。和许多疼爱子女的家长一样,这几个北欧国家的父母也很喜欢把自己小孩的照片上传至“脸书”(Facebook)供人欣赏点评。当中有出生不久、全身光溜溜带着婴儿肥、笑得合不拢嘴的小女孩;有挺着圆滚滚的肚子,只包着一条尿布便四处乱窜的小男生;还有三岁小孩趁父母不注意,偷吃巧克力塞得满满一嘴的模样。这些偶然记录下的生活场景,成为父母捕捉孩子童年记忆的素材的同时,也被拿来与众亲友分享交流。因而网络上不时可见父母利用日益先进的影像软件,将自己子女的一些可爱、讨喜的照片处理后,配合个人心得感受上传到网络供人观赏。
就在全球“脸书”使用人数超过10亿的同时,丹麦报纸出现了一则报道,郑重其事地提醒家长们,随意将子女照片上传至网络,不见得是件有趣的事。稍有不慎,恐怕会对子女未来人格养成造成负面影响。不少心理学教授纷纷在文中提出建言:在小孩开始上学、面临与同龄人互动的阶段,父母必须正确理解子女的感受,懂得尊重他们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决定哪些照片可以上传网络,哪些则不可以,而非只为迎合爸爸妈妈的育儿乐趣。
另外,丹麦人权研究所(Danish Institute for Human Rights)也有一份类似报告,显示父母在上传子女照片时,通常没有意识到由于数字化的技术,那些照片一旦在网络上曝光,往后将成为子女生活中一个难以抹掉的记录。多年后,很有可能,他们的小孩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希望那些照片一再被熟人传阅。
这确实并非全无风险。无论挪威、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不少小孩曾因父母一时兴起贴出某张照片而陷入难堪的处境,此类事情时有所闻。有一个案例是,一位丹麦父亲将正在念小学的女儿某张独照上传到网络上,却不料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在爸爸眼里,照片中的女儿既活泼又开朗,当然巴不得全天下人都能欣赏到她可爱的模样。但女儿的同学却觉得她摆出的姿势十分滑稽,随之而来的是同学间的欺侮和嘲笑。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难保不会对幼童的社交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毕竟网络世界产生的连带效果,通常是捉摸不定、难以预测的。
娜拉出生后,就像每个新生儿一样,得到了来自周遭朋友温馨的祝福和赞美。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挪威人甚少将他们的赞美之词用于娜拉的五官外貌上。为人父母,就算没有虚荣心,假如听到对方称赞你的女儿眼睛明亮、眉宇端正、头形圆美、脸蛋讨喜,你的内心也一定欢欣不已,默默点头称是。但对于挪威人来说,小孩的外貌、长相似乎从来不是件应当公开表扬的事。“帅”“漂亮”“英俊”“美丽”,也一直都不是挪威人形容任何个人的惯用词汇。我们也许听过欧洲一句古老谚语:“赞美会招来邪恶之眼。”意思是他人的忌妒之心,很可能会为自己招致噩运。但我认为今天挪威人保护自己子女的初衷,当然不会只是基于这番考虑。
生活中多了娜拉,我们因而有很多机会参加当地朋友为自己小孩举办的生日派对。在生日派对上,你几乎看不到有哪位挪威家长会拿着相机到处为大家拍照,以至于好几次那台原本蓄势待发的单反相机,又被我硬是塞回背袋里。家长间似乎有种默契,就是尽可能不让拿着相机游走全场的成年人,无形中打搅了属于小孩子们的庆生活动。
关于挪威人如何尊重小孩隐私,好友妮可也有过亲身体会。她曾在社交网站分享了一张自己5岁大女儿和班上其他同学的合照,几天之后,其中一名同学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小孩也出现在这张照片的一角,便急忙致电妮可表示抗议,认为她不该未经同意,就把有她小孩在内的照片散布到网络上。妮可只得连忙道歉并立刻将其删除。妮可的经历,对我稍有警醒作用。尽管我拍摄的对象通常只会是娜拉,此事却让我开始留意镜头是不是同时带入了其他小孩,以免将照片传到社交网站而触怒某位家长。
不过话说回来,挪威家长向妮可抗议或反对记者进入幼儿园拍摄画面的做法,可能不光是出于个人的好恶标准,而是站在保护子女隐私的立场上,把小孩的肖像权看作和成人同等重要。父母在网络上公开小孩的照片(包括连带涉及其他小孩的照片),以及同意摄影师在幼儿园里随意拍摄,这个过程有时对懵懵懂懂的小朋友来说,也许正是一种干扰。尽管以他们的年纪还不足以完全理解“尊重”为何物,但身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不会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于是,我们回过头观察娜拉。当她开始把不喜欢的东西丢到地上,抓我的头发,扯下葛罗莉亚的眼镜,一再挑衅我们的底线,周而复始地这样做时,也等于是一种学习判断的过程。她借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哪些又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多半时候,她任意而为的事情,和我们预期的都是相反的。不过,她至少渐渐懂得了去发出个人需求的讯号,以及去表达不希望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她。配合简单的解释,久而久之,她越来越能够明白我们的意思。同样的,我们也会经由多次你来我往,反过来了解娜拉逐渐鲜明的自主性,进而逐步去了解她想表达的意见。
我们很清楚,父母不可能永远是发号施令的角色。当娜拉的个人意见越来越多,也就是她正进入人类成长过程的自然状态时,我们必须给她更多的机会去学习表达她的意志,并逐渐放手,让她学会独立自主。挪威家长谨慎上传子女的照片,或多或少也是建立在此种心态之上。他们不会认为他们是我的子女,或者是他们还小不懂事,自己就有权利主导他们的一切。
父母威权管教的年代已然过去。包括台湾,今天多数家长其实都愿意通过引导、尊重的方式,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新时代父母的基本态度。只不过很多时候,比如对着别人的小孩拍照,逗弄路上陌生的孩童(其实我们也不那么反对别人如此对待我们的小孩),或者一时兴起将自己小孩的照片传上网络……在诸如此类看似细微、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稍有不慎,我们很可能又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传统家长的专断了。挪威人尊重孩子的意愿,仅仅是真正地把每一个小孩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予他们成人般尊重的第一步而已。
【注释】
[1]全室外教学课程并不是一个法定的幼儿教学设计内容,而是由各幼儿园自己决定,有些幼儿园以此作为招生特色,但不是每家幼儿园都如此。
[2]滑雪的摇篮。另有“穿着滑雪板出生”之意。
[3]萨迦(Saga)是北欧地区特有的文学,内容主要为北欧神话、英雄传奇与探险故事。一开始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在民间,后来则是以套有韵律的散文写成,并搭配乐器朗诵。
[4]豪根为挪威儿童读物作家暨翻译家,因对儿童文学贡献良多,曾于1990年获颁国际安徒生奖,于2008年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