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送小朋友故事书当生日礼物绝对是上上之选。直到今天,挪威人为小孩子准备的生日礼物仍多以童书为主。
挪威的小孩进入幼儿园阶段,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班上同学寄来的生日派对邀请卡。在我看来,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因为那表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对方家里和其他受邀同学做伴。接着,他将不再整天缠着你,频拉你的衣角,以半命令的口吻要求你和他玩过家家。更何况,参加生日派对,小寿星的爸爸妈妈还会扮演一日临时保姆,负责照料你家的小鬼头,真是何乐而不为?
一般的流程是,在我们带着小孩进门和主人(对方家长)简单寒暄后,便可暂行告退。之后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我和葛罗莉亚也许会到楼下转角的咖啡厅,平心静气地享用一份餐点,悠闲地翻阅时尚杂志、浏览社交网。或者,趁着没有调皮捣蛋的跟班干扰,跑到很久没去的百货公司为自己挑件新衣服。就算想看场电影,时间也绰绰有余。只不过,当轮到自己的孩子邀请班上同学到家中庆生,你也得有心理准备,你那不过数十平方米大的公寓将成为小孩子满屋追逐嬉闹的临时托儿所。挪威家长彼此间默契地支持这一类的活动,确实有相互支持、轮流偷闲的用意。
因此,当我们收到尤朗的大女儿海莲娜的生日邀请卡时,便二话不说,立刻允诺赴约。我们唯一伤脑筋的,就是该送给一个两岁大的挪威小女生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她喜欢洋娃娃吗?还是已到了懂得梳妆打扮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小孩,其实已会模仿妈妈涂口红,学妈妈化妆,并且自己决定今天穿什么鞋子、配什么衣服了)?在北欧广受好评的BRIO木制小火车,似乎比较适合男孩子。想送套小洋装,但又不确定海莲娜的身高以及适合什么样的款式。我和葛罗莉亚商议良久,跑了几趟玩具店,就是拿不定主意。不过,我们倒是已计划好届时利用凭空赚得的两个钟头,到附近某家餐厅喝杯下午茶。
关于如何挑选海莲娜的生日礼物,在几番探询挪威友人的意见后,我们终于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几乎一致认为,在挪威,送小朋友故事书当生日礼物绝对是上上之选。直到今天,挪威人为小孩子准备的生日礼物仍多以童书为主,尽管5岁以前他们根本还不认识几个字。时下不少新式玩具虽然颇具益智性,但“书”还是普遍受到了挪威家长的欢迎。
看来这个国家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985年挪威国会便大刀阔斧地通过一项影响深远的图书馆法案,规定挪威境内的每个城市都得设立一家儿童专用公共图书馆,且要求它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藏书多样性,必须比照成人图书馆的规格,并尽可能让所有小朋友都能轻易地拿到馆藏的儿童读物。
当年这项法令被视为今天挪威高阅读率的重要推手,目前挪威有93%的成年人养成了固定的阅读习惯。自此之后,所有儿童图书馆都与各地小学的图书馆联机整合,挪威小朋友于是有机会通过最简便的渠道,获得丰富多元的童书资源。挪威人会略带骄傲地告诉你,如今图书馆里儿童书籍借阅率早已超过50%,而且平均每位14岁以下的儿童一年会从图书馆借出16本书。我相信挪威小孩从小所受的教育,应该不只是在游戏中学习,或者仅仅将他们成长必备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这项任务交给大自然训练。当地有八成的小学生家长,每周至少会为孩子读三本故事书,而很少求助于字正腔圆的故事录音带。
因此,当我们收到尤朗的大女儿海莲娜的生日邀请卡时,便二话不说,立刻允诺赴约。我们唯一伤脑筋的,就是该送给一个两岁大的挪威小女生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她喜欢洋娃娃吗?还是已到了懂得梳妆打扮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小孩,其实已会模仿妈妈涂口红,学妈妈化妆,并且自己决定今天穿什么鞋子、配什么衣服了)?在北欧广受好评的BRIO木制小火车,似乎比较适合男孩子。想送套小洋装,但又不确定海莲娜的身高以及适合什么样的款式。我和葛罗莉亚商议良久,跑了几趟玩具店,就是拿不定主意。不过,我们倒是已计划好届时利用凭空赚得的两个钟头,到附近某家餐厅喝杯下午茶。
关于如何挑选海莲娜的生日礼物,在几番探询挪威友人的意见后,我们终于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几乎一致认为,在挪威,送小朋友故事书当生日礼物绝对是上上之选。直到今天,挪威人为小孩子准备的生日礼物仍多以童书为主,尽管5岁以前他们根本还不认识几个字。时下不少新式玩具虽然颇具益智性,但“书”还是普遍受到了挪威家长的欢迎。
看来这个国家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985年挪威国会便大刀阔斧地通过一项影响深远的图书馆法案,规定挪威境内的每个城市都得设立一家儿童专用公共图书馆,且要求它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藏书多样性,必须比照成人图书馆的规格,并尽可能让所有小朋友都能轻易地拿到馆藏的儿童读物。
当年这项法令被视为今天挪威高阅读率的重要推手,目前挪威有93%的成年人养成了固定的阅读习惯。自此之后,所有儿童图书馆都与各地小学的图书馆联机整合,挪威小朋友于是有机会通过最简便的渠道,获得丰富多元的童书资源。挪威人会略带骄傲地告诉你,如今图书馆里儿童书籍借阅率早已超过50%,而且平均每位14岁以下的儿童一年会从图书馆借出16本书。我相信挪威小孩从小所受的教育,应该不只是在游戏中学习,或者仅仅将他们成长必备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这项任务交给大自然训练。当地有八成的小学生家长,每周至少会为孩子读三本故事书,而很少求助于字正腔圆的故事录音带。
当时娜拉才13个月大,书对于她来说,或许仍属于某种形式的“玩具”,她的专注力也尚不足以听我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从她满周岁开始,我们收到来自其他挪威家长的礼物,最多的都非“书”莫属。当然,这些书的设计很符合这个年纪小孩的需求,例如加上毛茸茸的小狗或小猫插画,或可一边翻阅、一边动手拨弄具有游戏功能的图片折页。当娜拉终于不再啃咬书角,并且逐渐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它时,这些书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玩具的意义。尽管她总是一副殷殷期盼我讲故事给她听的样子,却总是在我刚起头时,又一溜烟地跑到厨房调皮捣蛋去了。
除了1985年的新图书馆法规有助于提升挪威人的阅读率外,若把时间倒回至1965年,那时挪威政府一项支持本土作家创作的计划,显然也对半个世纪后的挪威社会影响甚大。当年新法规施行之后,只要有任何的本土小说、短篇故事、诗词、剧作撰述成书,政府就会出面购置1000册,作为各地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馆藏。
儿童读物也是如此。政府购置的数量从最初的500本一路追加到后来的1550本,并且政府还会与出版社共同支付第一版版税。除此之外,政府会在出版社支付的10%版税之外,再支付作者一笔12%的版税。平均首版为2.3万本。如此慷慨的措施,当然是为了减轻写作者的经济负担,但也在这个500万人口的小国家,造就了一代代专门以创作童书为生的热血作家。
政府大举鼓励本土作家,惠及童书创作者,使得20世纪60年代的挪威兴起一股童书创作的风潮。作者在生活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童书创作愈加百花齐放,作者间的接力合作也曾兴盛一时。70年代,茁壮成长的挪威儿童文学,在插图这一领域结出新的果实。当时因为现实主义、批判主义被引入挪威社会,挪威童书也开始试着通过简易的文字和亲切的插图,在故事内容中嵌入成人世界的道德观。除此之外,配合现代的社会氛围,此时的童话故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有传递“反权威”的色彩。于是这些童书不再施以单向的教化功能,主要任务还包括对小孩提出更多的问题,而非给予更多的答案。21世纪初,涉及同性恋议题的童话故事首度列入挪威幼儿园选读教材,代表挪威儿童文学的多样性随着时代的推演不断变化。
许多指点我送书给海莲娜当生日礼物的挪威父母,或许只是理所当然、不带严肃精神地建议,仿佛十分稀松平常。不过就我所知,曾经让挪威人最感自豪的国家招牌,就是一度百家争鸣创作出来的本土童话故事。受益于北欧神话萨迦[3]的熏陶,挪威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擅长讲故事,这项特长成为当地童书创作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养分。为了让儿童更乐于亲近接触,不光是文字叙述上,童书附带的插画也越来越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能独树风格,甚至跃居艺术品的行列。
天马行空的插画创作,强化了童话故事文字叙述的联想力。有一段时间,挪威童书岂止是情感丰富,简直是充满诗意。而插画在童话中的地位和分量,甚至还超越了文字本身。新作品变化多端的面貌,更进一步拓展了小读者们的想象空间。我对挪威童书颇为好奇,为此特别到图书馆借了几本插画流行年代的代表作,其内容果然充满稀奇古怪的奇妙幻想。事实上,无论小孩还是成人,在阅读这些挪威童书时,都会找到不同程度的乐趣。这些书籍所反映出的挪威王国,是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斯堪的纳维亚绮丽世界。
我不确定海莲娜喜不喜欢我送给她的故事书,那是一本讲述森林里一只大兔子和一只小兔子相遇的故事书。因为不谙挪威文化,事后我还是通过她的父母翻译解释,才对其内容稍有了解的。但我还是由衷感谢海莲娜的邀请(当然,她主要是邀请娜拉),让我得以有机会一头扎进挪威人的童年时光,且有幸体悟到挪威人在建构童话故事时,即便使用的字句浅显易懂,也有着意味深长的寓意。(www.daowen.com)
并非所有童话故事都是为了投射成人的道德观。比如已故的挪威童书作家托尔英德·豪根(Tormod Haugen)[4]便以其独到的眼光和笔触广受挪威人喜爱。他向来不喜欢在童书里注入太多成人世界的善恶逻辑。豪根所关切的,是所有曾在童年时受过伤害,而把自己心灵隐藏在黑暗中的儿童。他希望借由他编写出来的故事,为这些儿童带来些许欢乐和光亮。豪根不以奇幻为手段,而是专注于挪威社会底层不被重视或家庭失和的受害儿童。有一段时间,挪威人十分感激他,是他让诸多历经不幸、寂寞孤单的小朋友重拾对生命的热情。任何在童年时期发生过的悲伤和焦虑,通过他描绘的故事加以转化,那些记忆原来都有可能成为日后面对外界的正面力量。童话故事也许未必需要像成人读物那般意义深远,或者处处充溢着种种社会道德的批判,但也不会只是提供乐趣而已。至少当时曾有一代挪威人,试图借由童书的表现力,站在侧翼的位置丰富自己的国家和这个世界。
豪根曾在名为《白色城堡》(Slottet det Hvite)的故事中,讲述一个名叫艾蒙的小王子,从小到大一直以为自己是国王和王后的独生子。长大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才发现自己竟然还有个年幼时就遭父母弃养的亲姐姐。只不过姐姐碍于天生残疾,从没享受过宫廷里任何的荣华富贵,很小就被逐出王室,常年流浪在外。故事最后,国王因为统御失当,被群情激愤的人民赶下王位,王室崩解,白色城堡最终成了一座废墟。沦为平民的艾蒙,反而因祸得福,一偿宿愿,辗转和他日夜思念的姐姐在民间重逢。
另一则叫《齐柏林》(Zeppelin)的故事,则是描述森林里住着一位名叫妮娜的女孩,有一天意外和一位浑身脏兮兮的小男孩相遇。小男孩命运坎坷,从小遭受家暴,终于忍无可忍,决意逃离父母的魔掌。原本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的妮娜,得知小男孩的处境后,不只是同情,而且对小男孩拥有她所没有的胆识、活力和独立性格大感钦佩。于是妮娜决定加入小男孩的探险之旅,第一次有勇气走出从小到大将她保护得无微不至的那片森林。这两则故事有别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童话情节,不过话说回来,故事中的隐喻,小孩也未必全然理解。
娜拉当然还听不懂这两则对于她来说仍过度复杂的童话故事,也不可能有耐心听我将其讲完。但未来她终究还是有机会好好听我讲故事的。只是,我无法确知这些故事能为她带来什么样的启迪,一切都还言之过早。不过,就如同挪威人所深信的,童话故事自有其力量,它会自行转换成小读者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许还会不知不觉塑造小孩一部分的人格。或许等到十余年后重新翻看时,娜拉自己会领悟出一种我所不知道的内在意境吧。
豪根相信,童年的记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一张无形的网。通过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看见这张网的存在,并了解它对我们往后人生的意义。有时候,童话故事则是有别于精神分析,可达到此目的的另一种有效方法。这席话深深影响了之后数代的挪威人。直到今天,尽管这是一个鼓励小孩尽情玩乐的国家,但此地其实还有着世界上最乐于为小孩讲故事的家长。挪威的景致常被形容为童话世界,我倒认为,这个国家包含“童话”的元素,其实不光有它的外貌。
当时娜拉才13个月大,书对于她来说,或许仍属于某种形式的“玩具”,她的专注力也尚不足以听我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从她满周岁开始,我们收到来自其他挪威家长的礼物,最多的都非“书”莫属。当然,这些书的设计很符合这个年纪小孩的需求,例如加上毛茸茸的小狗或小猫插画,或可一边翻阅、一边动手拨弄具有游戏功能的图片折页。当娜拉终于不再啃咬书角,并且逐渐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它时,这些书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玩具的意义。尽管她总是一副殷殷期盼我讲故事给她听的样子,却总是在我刚起头时,又一溜烟地跑到厨房调皮捣蛋去了。
除了1985年的新图书馆法规有助于提升挪威人的阅读率外,若把时间倒回至1965年,那时挪威政府一项支持本土作家创作的计划,显然也对半个世纪后的挪威社会影响甚大。当年新法规施行之后,只要有任何的本土小说、短篇故事、诗词、剧作撰述成书,政府就会出面购置1000册,作为各地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馆藏。
儿童读物也是如此。政府购置的数量从最初的500本一路追加到后来的1550本,并且政府还会与出版社共同支付第一版版税。除此之外,政府会在出版社支付的10%版税之外,再支付作者一笔12%的版税。平均首版为2.3万本。如此慷慨的措施,当然是为了减轻写作者的经济负担,但也在这个500万人口的小国家,造就了一代代专门以创作童书为生的热血作家。
政府大举鼓励本土作家,惠及童书创作者,使得20世纪60年代的挪威兴起一股童书创作的风潮。作者在生活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童书创作愈加百花齐放,作者间的接力合作也曾兴盛一时。70年代,茁壮成长的挪威儿童文学,在插图这一领域结出新的果实。当时因为现实主义、批判主义被引入挪威社会,挪威童书也开始试着通过简易的文字和亲切的插图,在故事内容中嵌入成人世界的道德观。除此之外,配合现代的社会氛围,此时的童话故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有传递“反权威”的色彩。于是这些童书不再施以单向的教化功能,主要任务还包括对小孩提出更多的问题,而非给予更多的答案。21世纪初,涉及同性恋议题的童话故事首度列入挪威幼儿园选读教材,代表挪威儿童文学的多样性随着时代的推演不断变化。
许多指点我送书给海莲娜当生日礼物的挪威父母,或许只是理所当然、不带严肃精神地建议,仿佛十分稀松平常。不过就我所知,曾经让挪威人最感自豪的国家招牌,就是一度百家争鸣创作出来的本土童话故事。受益于北欧神话萨迦[3]的熏陶,挪威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擅长讲故事,这项特长成为当地童书创作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养分。为了让儿童更乐于亲近接触,不光是文字叙述上,童书附带的插画也越来越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能独树风格,甚至跃居艺术品的行列。
天马行空的插画创作,强化了童话故事文字叙述的联想力。有一段时间,挪威童书岂止是情感丰富,简直是充满诗意。而插画在童话中的地位和分量,甚至还超越了文字本身。新作品变化多端的面貌,更进一步拓展了小读者们的想象空间。我对挪威童书颇为好奇,为此特别到图书馆借了几本插画流行年代的代表作,其内容果然充满稀奇古怪的奇妙幻想。事实上,无论小孩还是成人,在阅读这些挪威童书时,都会找到不同程度的乐趣。这些书籍所反映出的挪威王国,是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斯堪的纳维亚绮丽世界。
我不确定海莲娜喜不喜欢我送给她的故事书,那是一本讲述森林里一只大兔子和一只小兔子相遇的故事书。因为不谙挪威文化,事后我还是通过她的父母翻译解释,才对其内容稍有了解的。但我还是由衷感谢海莲娜的邀请(当然,她主要是邀请娜拉),让我得以有机会一头扎进挪威人的童年时光,且有幸体悟到挪威人在建构童话故事时,即便使用的字句浅显易懂,也有着意味深长的寓意。
并非所有童话故事都是为了投射成人的道德观。比如已故的挪威童书作家托尔英德·豪根(Tormod Haugen)[4]便以其独到的眼光和笔触广受挪威人喜爱。他向来不喜欢在童书里注入太多成人世界的善恶逻辑。豪根所关切的,是所有曾在童年时受过伤害,而把自己心灵隐藏在黑暗中的儿童。他希望借由他编写出来的故事,为这些儿童带来些许欢乐和光亮。豪根不以奇幻为手段,而是专注于挪威社会底层不被重视或家庭失和的受害儿童。有一段时间,挪威人十分感激他,是他让诸多历经不幸、寂寞孤单的小朋友重拾对生命的热情。任何在童年时期发生过的悲伤和焦虑,通过他描绘的故事加以转化,那些记忆原来都有可能成为日后面对外界的正面力量。童话故事也许未必需要像成人读物那般意义深远,或者处处充溢着种种社会道德的批判,但也不会只是提供乐趣而已。至少当时曾有一代挪威人,试图借由童书的表现力,站在侧翼的位置丰富自己的国家和这个世界。
豪根曾在名为《白色城堡》(Slottet det Hvite)的故事中,讲述一个名叫艾蒙的小王子,从小到大一直以为自己是国王和王后的独生子。长大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才发现自己竟然还有个年幼时就遭父母弃养的亲姐姐。只不过姐姐碍于天生残疾,从没享受过宫廷里任何的荣华富贵,很小就被逐出王室,常年流浪在外。故事最后,国王因为统御失当,被群情激愤的人民赶下王位,王室崩解,白色城堡最终成了一座废墟。沦为平民的艾蒙,反而因祸得福,一偿宿愿,辗转和他日夜思念的姐姐在民间重逢。
另一则叫《齐柏林》(Zeppelin)的故事,则是描述森林里住着一位名叫妮娜的女孩,有一天意外和一位浑身脏兮兮的小男孩相遇。小男孩命运坎坷,从小遭受家暴,终于忍无可忍,决意逃离父母的魔掌。原本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的妮娜,得知小男孩的处境后,不只是同情,而且对小男孩拥有她所没有的胆识、活力和独立性格大感钦佩。于是妮娜决定加入小男孩的探险之旅,第一次有勇气走出从小到大将她保护得无微不至的那片森林。这两则故事有别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童话情节,不过话说回来,故事中的隐喻,小孩也未必全然理解。
娜拉当然还听不懂这两则对于她来说仍过度复杂的童话故事,也不可能有耐心听我将其讲完。但未来她终究还是有机会好好听我讲故事的。只是,我无法确知这些故事能为她带来什么样的启迪,一切都还言之过早。不过,就如同挪威人所深信的,童话故事自有其力量,它会自行转换成小读者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许还会不知不觉塑造小孩一部分的人格。或许等到十余年后重新翻看时,娜拉自己会领悟出一种我所不知道的内在意境吧。
豪根相信,童年的记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一张无形的网。通过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看见这张网的存在,并了解它对我们往后人生的意义。有时候,童话故事则是有别于精神分析,可达到此目的的另一种有效方法。这席话深深影响了之后数代的挪威人。直到今天,尽管这是一个鼓励小孩尽情玩乐的国家,但此地其实还有着世界上最乐于为小孩讲故事的家长。挪威的景致常被形容为童话世界,我倒认为,这个国家包含“童话”的元素,其实不光有它的外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