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是1994年为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读者报》所写的通俗文章,原文没有注解。这次整理,加上了脚注,用以注明出处,并校订了讹误。
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我想有个家。”[2]什么是“家”?它上面是“宀”,即房子;下面是“豕”,即一头猪。这倒不是说“家”就是猪圈,而是说家里不能不养猪。[3]家里没有猪,哪还成其为一个“家”?这话对现今城里人来说是很可笑的,但对乡下人来说,仍不失为一条朴素的真理,何况处于农业文明的古代中国人,猪对于他们来说,正如另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没有你,哪有家?”[4]
不过,不管是否养猪,家毕竟不是猪的“家”,而是人的家。家的核心,是一对男女组成的夫妇。当然,“同性恋者之家”除外。古人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5]
但“夫”字的本义并不是专指配偶中的男方,而是泛指一切成年男子的。[6]这个字的构成,是“大”上加“一”。“大”原来是“人”的意思[7],区别在于:“人”字是人的侧面像,“大”字是人的“正面免冠照”。“人”泛指男女,“大”则似乎是专指男性的。你瞧“大”字的字形,不就活脱是一个男人一幅大大咧咧的模样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大男子主义”表现。
至于“夫”字的上面那一横,则是古代男士别在发髻上的一枚簪子。[8]发簪后来成为妇女的一种首饰,但最初却是男人们的专利。当时的男性二十岁成年时,要专门举行一次戴帽子的仪式,叫作“冠礼”,表示已经达到“法定年龄”。[9]那时只有大人才有资格戴帽子,小孩只能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羊角那样的抓髻,叫作“总角”。《诗经》上写男女两个小孩办“姑姑宴”游戏[10],模仿一对情侣山盟海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11]簪子的作用,是把帽子别在发髻上。所以,成年男子头上横别一枚发簪,就成了“夫”字。这个字后来引申为“丈夫”的意思,大概是由于“男大当婚”的缘故吧。
跟“夫”相对的是“妇”。这个字的繁体是一个“女”加一把“帚”。那意思就是说:女人的本职就是洒扫庭除。[12]所以,如果纯粹从字面讲,所谓“妇女”就是“扫地的女人”;但不是在大街上扫地,而是在家里。这自然是古代社会男女分工的反映,现代职业妇女对此是不以为然的。事实上,现今“家庭妇男”倒不少。
“夫妇”又叫“夫妻”。“妻”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屮,又,女。“屮”是草木的嫩芽,“又”就是手的意思。可见,“妻”字乃是妇女采摘植物的写照。显然,这反映出原始时代的自然分工情况:丈夫猎取动物,妻子采集植物。当然,今天的情况已经“天翻地覆”了,尤其在都市里,试问,有几位太太还会采摘呢?也有还会的,但是正如孟子曰:“非不能也,是不为也。”[13]先生们,请吧!
你想有个家吗?有“夫”,有“妇”或“妻”,别忘了再养上一头猪,这就是“家”了。
【注释】
[1]原载《读者报》1994年1月14日。
[2]潘美辰词曲、演唱:《我想有个家》。
[3]据甲骨文、金文,“家”是会意字,从宀、从豕。(www.daowen.com)
[4]罗大佑、侯德健词曲:《酒干倘卖无》。
[5]《周易·序卦传》。
[6]《诗经·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孔颖达疏:“夫,男子之总名。”
[7]《说文解字》:“‘大’象人形。”
[8]《说文解字》:“夫:……从大,一以象簪也。”
[9]《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10]“姑姑宴”,也叫“过家家”。
[11]《诗经·卫风·氓》。
[12]《说文解字》:“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13]《孟子·梁惠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