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志·校雠略》的性质及黄玉顺早期文存

《通志·校雠略》的性质及黄玉顺早期文存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字面看,很容易把“校雠”局限于编辑中的“校对”环节。其实,自郑樵写成《校雠略》,从而建立起校雠学理论体系之日起,“校雠”就是指为传播目的而进行的对既成信息产品加工的过程。2.《校雠略》是古典编辑学专著《校雠略》是一部古典编辑学著作,因为它系统地探讨了古代文献编辑活动的重要课题。此外,《校雠略》还论及古典编辑学其他一些问题。这些内容充分证明:《校雠略》确实是一部古典文献编辑学著作。

《通志·校雠略》的性质及黄玉顺早期文存

上文曾经提到,郑樵的《校雠略》是一部编辑学专著。其实这个判断还有待于论证这样一个前提:传统的校雠学其实就是古典编辑学。为此,讨论如下:

1.校雠是编辑活动

“编”“辑”二字,都有广义、狭义之分。

“编”的广义,既指对已有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也指对未有文字的创作。前者即孔子所谓“述”,后者即所谓“作”。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个“编”就是取的广义,泛指任何书籍都有编绳(当然不适用于今天)。“编”的狭义,专指整理既有文字材料。

“辑”的广义,指收集任何文字资料,例如刘歆《七略·辑略》之“辑”;“辑”的狭义,则单指收集已经亡佚的文字材料,例如辑佚学名著《玉函山房辑佚书》之“辑”。

我们今天所谓“编辑”,显然是用的“编”的狭义、“辑”的广义。这里,“辑”指收集文字材料,不管它是印刷成品,还是作者手稿;“编”指处理这些既成文字材料。当然,这只是“编辑”的字面意义;而作为一个概念,“编辑”指的是为传播目的而对某种既成信息产品进行处理的过程。

这个定义,也适用于“校雠”概念。从字面看,很容易把“校雠”局限于编辑中的“校对”环节。其实,自郑樵写成《校雠略》,从而建立起校雠学理论体系之日起,“校雠”就是指为传播目的而进行的对既成信息产品加工的过程。所以,张舜徽先生指出:“郑氏从事校雠学,大胆地抛弃了狭义的校勘,而直以广义的求书、分类、编目等内容为校雠学的主要任务,把校雠的范围推廓得很广大。”[13]这种广义校雠学,其实就是古典编辑学。

当然,“校雠”跟“编辑”还是有区别的:编辑的对象既可以是已经传播的文献(目的是做再次传播),也可以是未经传播的稿件(目的是做初次传播);而校雠的对象则只是既经传播的文献。因此,校雠和编辑的关系是种和属的关系;换言之,校雠也是一种编辑。从其对象的特点来看,校雠是对古典文献的编辑。所以,校雠跟编辑并没有程序的差别,这就是说,校雠也至少包含有编辑活动的基本程序:1)收集,例如版本搜求;2)选择,例如版本鉴定;3)审核,例如版本校勘(最狭义的“校雠”即指此);4)加工,例如字句润饰;5)编排,例如文献编目;6)校对,例如校样勘误。总之,校雠就是古代文献编辑活动。

2.《校雠略》是古典编辑学专著(www.daowen.com)

《校雠略》是一部古典编辑学著作,因为它系统地探讨了古代文献编辑活动的重要课题。这里,且列举其有关篇目如下:

(1)关于文献的收集,有《收书之多论》一篇、《求书遣使校书久任论》一篇、《求书之道有八论》九篇等;

(2)关于文献的选择,有《编次必记亡书论》三篇;

(3)关于文献的审核,有《见名不见书论》二篇;

(4)关于文献的加工,有《泛释无义论》一篇、《书有不应释论》三篇、《书有应释论》一篇等;

(5)关于文献的编排,有《编次必谨类例论》六篇、《编次之讹论》十篇、《编书不明分类论》三篇、《编次不明论》七篇等。

此外,《校雠略》还论及古典编辑学其他一些问题。这些内容充分证明:《校雠略》确实是一部古典文献编辑学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