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黄玉顺早期文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黄玉顺早期文存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乃杜诗中必选的名篇,以通篇陈情而法度井然,“前贤录为压卷”。《杜臆》未出己意。《析疑》一上来就引王嗣奭《杜臆》,以为同调。而《杜臆》认为:“‘儒冠误身’,是一篇之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黄玉顺早期文存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乃杜诗中必选的名篇,以通篇陈情而法度井然,“前贤录为压卷”。其中以下数句旧注有疑: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逡逡?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杜臆》笺云:“‘窃效贡公喜’,冀其荐也。宰相(韦济)职在荐贤;知而不荐,不去何待?其心之怏怏可知;而又云‘焉能心怏怏’,反言之也。”这是说“焉能心怏怏”是反语,其实老杜此时正“心怏怏”着呢!然而又说:“‘焉能心怏怏’,前笺谓‘反言之’,似未当。承上言喜同贡公而不得弹冠,则终无望矣。焉能以怏怏之心,只作逡逡之走,而朝扣暮随乎?今欲东入于海,效鲁连之蹈,即日辞秦而去矣!”这就自相矛盾了。《析疑》指出:“这是想着要深求诗意,寻来绎去,自己反而困惑了。”(www.daowen.com)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焉能心怏怏,只是走逡逡”。《析疑》解作:“当然不能‘怏怏’然地心怀怨怼,只打算‘逡逡’然地一走了事。”根据是,“这两句应断开。‘焉能心怏怏’,是承上之辞;‘只是走逡逡’,是启下之辞。”照此理解,当标点为:“焉能心怏怏?只是走逡逡!”意谓:我怎能心怀不满呢?只应一走了之而已。

但我认为,这“两句”其实是一句贯通的,应标点为:“焉能心怏怏,只是走逡逡?”这是因为:“逡逡”并非“一走了之”的意思,而是犹豫逡巡的意思。《辞海》:“逡逡:行步迟重的样子。张衡《西京赋》:‘怪兽陆梁,大雀逡逡。’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焉能心怏怏,只是走逡逡’”;“逡巡:退却;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冯至等人的《杜诗选注》,也是这样理解的:“逡逡,形容且进且退的样子。”而“一走了之”取“疾走”之意,通“骏”,不用作叠韵或叠音联绵词;而且当读去声,此处不合诗律。故我以为《杜臆》之说当为正解:“焉能以怏怏之心,只作逡逡之走,而朝扣暮随乎?”老杜所谓“逡逡”,正谓留连不舍;而“焉能……逡逡”,谓不再留连,故接之以“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此即《仇注》所谓“‘窃效’四句,不得志而思去矣”。

诗中另一处疑点是“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中的“没”字。《析疑》引东坡语:“近世人轻以意改书。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波间耳。而宋敏求谓余云:‘鸥不能没。’改为波。改此一字,觉一篇精神索然也。”宋敏求解“没”为潜入水中,认为这对鸥来说是绝不可能的;苏东坡解“没”为灭没,意谓出没。《析疑》赞同东坡,本已稳妥;可是,又另解为:“这里的‘没’字,正可作‘浮沉’解,谓白鸥浮沉于浩荡碧波间耳。”然而解“没”字为“浮沉”,正与苏东坡之意相左,而近于宋敏求之意。其实,“没浩荡”是说出没于浩荡烟波之间,“浩荡”言其辽阔而已。《杜臆》以为:“东坡虽定为‘没’,而作灭没烟波解,似犹未彻也。”那么何解为彻?《杜臆》未出己意。我以为,当解为“出没”。此境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同,言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析疑》一上来就引王嗣奭《杜臆》,以为同调。而《杜臆》认为:“‘儒冠误身’,是一篇之纲。”此言固确,然而终觉意犹未尽。我以为,老杜之意,如孔子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4]但孔子并未就此隐遁,正如老杜“行歌非隐沦”。出世之语,不过愤激之辞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