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独立苍茫自咏诗:赠韦左丞丈济等文存

独立苍茫自咏诗:赠韦左丞丈济等文存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赠韦左丞丈济》诗云: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例如前面提到的那首也是写给韦济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那不是古今公认的名篇佳作吗?对此,《析疑》自己也是承认的。《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

独立苍茫自咏诗:赠韦左丞丈济等文存

杜甫有不少投赠诗,对象往往是达官贵人,投赠的意图往往有请求引荐推举的意思。其中《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三首,相继作于天宝七载,都是写给韦济的。《赠韦左丞丈济》诗云: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

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

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落岂壮夫。

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余力,还来谒大巫。

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www.daowen.com)

有人批判杜甫,写道:“更令人惊异的是:他所恳求的人,往往不择对象……他不觉得韦济的丑恶,反而认为可以依靠,一再恳求。在第一首诗里说:‘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虽然在以鹰骥自拟,其实是自比于禽兽。”《析疑》批评了这种论调,认为:“话说得重了些。这一类的取譬设喻,本是古今中外的恒常事;如此说,未免迹近于吹求了。”其实,骂杜甫那两句诗是“自比于禽兽”,这何止是“吹求”而已,简直就是一个大笑话。依“吹求”者的思想方法,屈原离骚》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那又是自比于什么?连文学手法的常识也没有,那才真是“令人惊异的”。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本是这首诗中的名句,表现了杜甫“不坠青云之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品质。“老骥思千里”语出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在老杜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难道非要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值得赞许的吗?“饥鹰待一呼”语出《三国志·魏志》:“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鹰然,饥则为用,饱则飏去。”从这个出处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不仅有老杜的壮志,而且还有他对掌权者的不满情绪了:掌权者很像养鹰人,故意让它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以此来控制、钳制它。这竟是一种蓄意的安排处置了。

《析疑》对“吹求”者的不满,只是说他们“话说得重了些”。这样的批评,实在轻了些。《析疑》认为:杜甫所写下的投赠诗,“基本上是糟粕部分。‘文化大革命’前,我们把这些诗作一体视为‘历史的局限性’,曲谅了古人,逐渐地把他们是属于统治阶级这个原则性问题给遗忘了,是极大的错误”,“今天对杜甫希求做官而写下的投赠的诗篇,应该彻底批判”。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第一,我们仍然愿意坚持那个“极大的错误”,仍然愿意回到“文化大革命前”的那种态度,即认为“杜甫希求做官而写下的投赠的诗篇”,不过是“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能无视历史条件,以今律古。说什么“属于统治阶级”,试问,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有几个不属于统治阶级?如果以此作为取舍臧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对一部中国诗史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承认“历史的局限性”,这种态度本身正表明了“文革”那个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

第二,进一步讲,我们对杜甫的投赠诗,也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说投赠诗“基本上是糟粕”,实在难逃以偏概全之嫌。就杜甫的每一篇投赠诗来讲,其中或多或少总有可取的地方;就他的全部投赠诗来讲,也有不失为“精华”的篇章。例如前面提到的那首也是写给韦济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那不是古今公认的名篇佳作吗?对此,《析疑》自己也是承认的。它在第七条里引王嗣奭《杜臆》:“此篇非排律,亦非古风,直抒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韦丞知己,故通篇都作真语。如‘读书破万卷’云云,大胆说出,绝无谦让”。《析疑》称赞王氏说:“已领会到杜诗的真处与至处。”这样看来,杜甫的投赠诗的确不能全盘否定。

第三,具体到《赠韦左丞丈济》这首投赠诗,我们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这首诗可分为三章:第一章从“左辖频虚位”到“凤沼接亨衢”,是记述韦氏荣耀。虽然语涉称颂,但就叙事而言,都是事实,谈不上什么虚语奉承。第二章从“有客虽安命”到“甲子混泥途”,是老杜自陈困窘。诉说之中,不无怨刺之意,应该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忧几杖”“混泥途”,从其用典来看,分明有对当权者的不满。《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杜甫自诉其老无所养,这不是“气不平则鸣”吗?《杜诗详注》引《左传》:“绛县老人曰:‘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赵孟谢曰:‘使吾子辱在泥途久矣,武自罪也。’”杜甫指出自己老而辱混泥途,这不是意有所不满吗?第三章从“不谓矜余力”到“亦足慰榛芜”(此处分章,与《杜诗详注》异),即是表达希望提携之意。这也实在无可厚非,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抱负、有所作为,无权无位是显然不可能的。况且杜甫想要实现的政治抱负,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点,研究者们早已有公论。上文所论“老骥”“饥鹰”之喻,也可说明这个问题。

【注释】

[1]原载《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3期。

[2]傅庚生:《杜诗析疑》,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