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古音的确切了解,有赖于古音学的知识,然而杜甫所处的时代,去古已远,“叶音”说盛行,古音学尚未建立起来,甚至尚未萌芽。古音学的萌芽应从宋代吴棫的《韵补》算起。这对生活在唐代的杜甫来说,是不可能未卜先知的。
吴棫,字才老,以字行,宋代人,为“叶音”说代表人物,著有《毛诗叶韵补音》十卷,已佚。但其所著《韵补》五卷,为古音学先声,顾炎武誉之为:“考古之功,始于宋吴才老。”[4]但其“叶韵”之说,流弊甚广。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明代著名音韵学家,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等。他对古音学的开创,是从对“叶音”说的批判开始的。他意识到,今人所谓“叶音”,即为谐韵而临时改读的字音,其实正是该字古时的本音,古人是按当时的语音押韵的。这个观点今天看来似乎太简单了,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由此出发,他力考《诗经》《楚辞》韵字的“古本音”。陈第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古音学提供了一整套的基本方法:(1)确立了语音演变的观点。他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指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这条原则,后世古音学家莫不奉为圭臬。(2)划定了语音材料的范围。他取材的范围只限于汉魏以前,即真正上古音的材料,不像吴棫那样漫无限制,竟下至于唐宋之作。(3)确定了求证古音的具体方法。他以《诗经》《楚辞》的韵例作为“本证”,而以周秦汉魏的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及又读等作为旁证,条分缕析,旁征博引。这些方法,至今为古音学家所遵循。
但是陈第还没有发明出“系联”的方法,因而未能实际归纳出上古韵部系统来。真正为古音学奠定基础的,是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顾炎武。(www.daowen.com)
顾氏的古音学代表作是《音学五书》,包括:(1)《音论》:是对古音学中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论辨,《音学五书》的纲领,其中第五则即是“古诗无叶音”。(2)《诗本音》:是以《诗经》为本、参照《广韵》韵目、以求古韵系统的著作,是《音学五书》的核心。(3)《易音》:用《诗本音》的方法,考求《周易》的用韵。[5](4)《唐韵正》:以《诗本音》研究古韵系统的结果为依据,来探讨《广韵》,考求其中韵部的古今分合情况,从而确立了“离析唐韵”的重要方法。(5)《古音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实际归纳出古韵十部来。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标志着古音学终于奠立了。但由于是奠基之作,韵部归纳不免粗疏。古音学的成熟,乃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事了,其代表人物有江永、段玉裁、戴震、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等。
以上考察表明,杜甫客观上不可能了解古韵。他正处在古音研究的“蒙昧时代”,不了解古音并无损于他的伟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