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消除语言障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消除语言障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完全依靠这样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翻译者是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图书出口需求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职业翻译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50万人,但完全能够胜任出版产业需要的人文社科类图书翻译总共不足200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消除语言障碍

中国图书出版之所以输出地将近一半落在台湾香港地区,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语言问题,因为中国图书基本都是用中文撰写的,输出到台湾和香港地区无需进行翻译,自然简单和通畅得多,而一旦需要进入不同语言环境的其他国际市场语言障碍问题就随之而来了。根据卡特福德理论中关于“意义是无法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40]的观点,在任何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外部形势、内在关系和语言系统,因此才会有翻译者和原作者发出的“翻译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感叹。除了语言翻译上的客观原因之外,缺少一支既懂翻译又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解文学内涵的翻译人才队伍是阻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走进西方主流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观中国图书版权出口较为成功的案例,如上一节分析的《于丹〈论语〉心得》和《狼图腾》,其著作翻译这一个环节均受到出版方和版权代理方的高度重视,并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总结译著之所以成功的经验,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译者们既有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水平,又对中国文化和专业知识了解透彻。如《狼图腾》英文版的译者是被誉为世界首席翻译家的美国汉学家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字葛浩文),《于丹〈论语〉心得》的翻译者是英国女教授狄星,这两位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翻译家一个有着多年翻译中国著名作家作品的经验,另一个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无比热爱并拥有在中国的多年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他们精益求精的认真工作态度,才帮助这两部作品获得了如此高的国际美誉和成功的全球传播。(www.daowen.com)

然而,完全依靠这样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翻译者是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图书出口需求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职业翻译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50万人,但完全能够胜任出版产业需要的人文社科类图书翻译总共不足200名。[41]这一现状可能跟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有关,我国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不在少数,只要有英语专业学院的均会将翻译作为子专业或系来建设。然而,我国翻译专业培养方向较为单一,大都是英美文学翻译等,对其他语种的翻译人才培养较少,也没有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内容翻译的技巧培训,因此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出版业的翻译人才就成为稀缺资源。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或许可以适当拓宽翻译专业的设计面,增设一些小语种翻译专业;也可以在现有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针对翻译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的课程内容;还可以创新一些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以及与国内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办学,以项目实践带动专业培养,为我国的图书出版“走出去”培养一股有战斗力的新生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