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在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际学术领域中的格格不入
本研究在开篇就说明和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它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强调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而目前的国际学术领域可谓是西方国家的天下,无论是学术语言、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体系,还是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中西方国家占据的数量和比例,都显示出了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学术霸权,因此在选择学术期刊方面他们自然比较倾向那些代表或者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刊物。
自然科学领域由于其特性很容易形成国际共识,而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个学科在中西方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首先,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国儒家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自然与人、客观与主观是相通的,尤其指出了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而西方古代哲学则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其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即“天人相分”。其次,在政治领域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根本性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尤其是西方一直鼓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问题,以此对我国意识形态发起的攻击。此外,意识形态一般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观念,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即使在经济领域内,中西方的意识形态也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是对立和矛盾。归根结底,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它分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学科领域内,而意识形态又是具有复杂结构的话语,承载着大量继承而来的、相互交织着的知识成果,并且随着时间而增加,因此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知识杂拌的混合体。[25]西方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意识形态安全,对与之具有极大差异的其他类型意识形态一定会采取警惕和防范的态度,而承载着典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他们看来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二)进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艰难自我坚守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在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的基础上全方位塑造“文化大国”的“国家形象”,让东方的“三和文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人类和平)与西方的“三争文明”(个体竞争、集体斗争、国家战争)互动,共同推动21世纪世界的和平、进步与发展。[26]文化泰斗季羡林[27]先生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的世纪,中国文化与文明将对世界重新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学术自信。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国际学术领域基本是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要想输出“中国话语”,必须先接受和学习西方学术圈制定的学术规则,必须先进入西方形成的学术轨道,所谓与国际接轨,其实也就是要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中国内容的研究和传播。因此,中国在认同西方学术规范而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是否要先部分放弃中国学术的“本土化”特色是一直困扰学界和所有学者的问题。中国的学术传统、学术范式与学术言说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中国文化是感悟性文化,中国的学术言说方式也往往融会了生命悟性与人生智慧,但这种感悟式、点评式的“本土化”研究方式无法被国际学术范式所接纳[28],甚至成为阻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传播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尤其是近10年大力发展起来的英文学术期刊未来要肩负起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在进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传播中国特色学术成果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及范式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可能是亟须解决的关键所在。
(三)真正国际化的学术创新思维和科学自主研究的缺失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真正走向世界,关键还是靠内容和质量说话,只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期刊才能进入国际学术领域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才能真正拥有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国学术话语权。虽然我国学者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近10年间突飞猛进,但如果仔细考察会发现,大部分论文都是以与西方国家学者合作的形式发表的,并且中国学者在文章作者排名中并不靠前。作者排名一般是以贡献多少和谁是主导为排序依据和标准,虽然中国学者参与了这些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但根据排名显示其在中间的学术贡献和弱势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学者还处于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缺乏真正国际化的学术创新思维和学科自主研究的能力。此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一直存在的“天下文章一大抄”这样的不良风气以及被媒体经常曝光的“学术腐败”等现象也是导致中国学界缺少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以及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不高的原因。(www.daowen.com)
中国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包括英文学术期刊基本以本国学者为主要投稿人,其中的论文也都是中国本土学者所撰写,缺少了西方学者的那套国际学术思维和基本范式。如果中国学者在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很难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可,那么其研究成果和论文内容自然也很少被国际学术同行所借鉴和引用,这是导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内文章的引用率低,期刊无法进入国际核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自主创新和科研能力,壮大国际化学术研究队伍,用符合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问题做原创性探索和研究是真正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中国学术期刊进入国际主流学术领域并拥有较高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四)不利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现行科研评价和考核机制
中国学者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献数量的急速提升与现行科研评价和考核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将在SCI、SSCI和A&HCI数据库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员工的重要指标,这些数据同时也是国家考核各科学研究单位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评价和考核机制,有的给予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学者以重金奖励(例如2万一篇),有的将在SSCI和A&HCI上发表论文作为职称晋升的优先考虑或必要条件,一时间各地纷纷开办诸如“如何在SSCI和A&HCI上发表论文”类似主题的讲座和工作坊。这些激励手段和鼓励办法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也极大地调动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积极性,即使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在这样一条学术研究和对外传播的道路上大家仍然趋之若鹜。
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却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优秀学术成果外流情况严重,造成了我国SCI、SSCI和A&HCI来源期刊论文数量全世界第二,但由我国自主创办和发行的学术期刊被国际认可的却寥寥无几的尴尬局面。[29]有学者[30]从自然科学学科那里吸取经验,发出了“莫要重蹈自然科学期刊覆辙”这样的警告:自然科学国际化之所以迅捷,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省略了自建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这一程序,而直接利用“国际公认”的交流平台SCI,为此甚至不惜以自毁平台(中国自己的学术期刊)为代价。与自然科学SCI热相仿,SSCI和A&HCI热在人文社会科学界已见端倪,抛弃或改造中国原有学术期刊的过程已经开始,这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让中国学者在将其优秀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还是在本国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进行选择,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这是由现行学术评价和考核机制决定的,这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英文学术期刊缺少重量级作者和高质量原创文章的重要原因。因此,改良现行学术科研评价和考核机制,在保持原有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对国内自主创办英文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鼓励学术大家和科研新星们在我们的“自留地”里多栽下基因优异的学术种子,从而帮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国际核心学术领域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五)缺乏成熟的国际期刊管理、发行和市场运作及营销策略
虽然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已经发展到近3 000种,但这个绝对数量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已经处于高水平状态。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体制等特点,我国学术期刊各方面的发展距离国际学术期刊的办刊和发行等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同一份期刊有不同的主管部分、主办单位和协办机构等,这样的条块分割和主权及责任不明确的管理机制会导致低水平、同质化现象普遍;正因为管理权和经营权等权责不明晰,多数期刊缺乏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很多期刊多年没有发展,缺乏创新发展的思维和能力,如此落后的管理机制致使大部分学术期刊毫无国际竞争能力。
此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英文学术期刊在办刊理念、管理机制和资源投入方面已经处于国内同类期刊中的领先地位,但在国际化的期刊发行和市场运作与营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酒香亦怕巷子深”,再好的内容都需要专业运作和营销将其推向国际市场,更别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英文学术期刊还需要在内容上有所提升。而且中国期刊发行市场与国际期刊市场存在差异较大,原来那套办法完全不适用甚至还可能有反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期刊都是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发行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