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本就产生于农耕社会,具有乡土性。因此,乡村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乡村传统文化具有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凝聚乡村社会力量、规范乡村社会成员行为、丰富乡村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的作用。延安时期,乡村传统文化在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过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集中体现为建立基于传统文化的新型乡村社会文化认同,即通过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结合抗战救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反对封建压迫的现实诉求,创造出新的民族形式,进而实现新的乡村社会文化认同,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边区乡村传统文化在物态层面主要体现为民间工艺;在行为层面主要体现为传统文艺活动、传统节日;在观念层面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价值信仰。中共立足于边区乡村传统文化,紧贴民族、民主的时代主题,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于物态层面的乡村传统文化,边区的知识精英收录整理了大量的民间剪纸工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西北剪纸集》。在此基础上,边区知识精英借鉴传统民间剪纸工艺,创作出反映边区乡村民众新生活的作品,《念书》《纺纱》《卫生》等倡导生产、教育、卫生等社会新风尚的主题,通过传统民间工艺这一载体传递给边区乡村民众,且深受农民欢迎。中共甚至认为边区乡村的民间剪纸作品可与“外国现代最好的图案媲美”,且应当在边区学校教育中提倡剪纸艺术。[6]关于行为层面的乡村传统文化,中共认为应当继承并发展民歌、民谣,认为这些事乡村民众活生生的语言,是乡村民众文化娱乐的食粮,此外还制定了收集民歌、民谣的奖励制度,例如“名誉的奖励”“赠书报刊物”“集中注明搜集者姓名”,等等。[7]更为重要的是,边区政府还借用传统民乐、舞蹈、戏剧等文艺活动,创作出《风火山》《胜利歌》等反映抗战与民主的时代主题。关于观念层面的乡村传统文化,边区政府在边区乡村社会弘扬传统道德的仁义、忠孝理念,并将其作为提高民族自信与斗志的助力,号召民众将传统的忠孝、仁义理念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使得边区乡村社会各阶层凝结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践行传统道德准则;边区政府在边区乡村社会弘扬朴实厚道、重义轻利、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拥军优属、帮扶移难民等社会生产、生活中,进而实现边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论是物态层面的剪纸窗花、年画皮影等民间工艺,还是秧歌秦腔、民歌民谣等传统文艺活动,抑或是勤俭节约、仁义刚健、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理念,都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精华。正是这些乡村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助力。总而言之,中共通过继承与创新乡村传统文化形式,紧密结合抗战与民主的现实诉求,将边区乡村传统文化转变为民族的、解放的、劳动的、与时俱进的文化,从而推动了边区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
如今乡村传统文化在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建设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但在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深受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冲击的乡村传统文化符号、价值及其评判功能日益弱化,乡村民众在市场化的外界社会中无法有效地抵御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带来的诸多弊病,从而导致乡村民众陷入价值迷失,甚至有人开始怀疑乡村传统文化的道德惩戒与规范的意义,村民间的人情关系逐渐淡漠,取而代之的是金钱与利益关系,个人道德失范行为增多、集体凝聚意识下降,以上种种皆阻碍着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进程。在此背景下,亟须继承并创新乡村传统文化。
首先,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这集中体现为加强对乡村民间工艺、民俗活动、故事歌谣等富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是保护传统文化。因此要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投入,在舆论宣传方面增强民众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树立民众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新一批的民间艺术人才,摆脱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www.daowen.com)
其次,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延安时期,中共对边区乡村社会传统文化注入了民主抗日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接。具体而言,就是将乡村传统文化纳入乡村经济的发展框架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化,实现可持续的品牌发展道路;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崇德重义的精神内核与市场经济开放、包容、竞争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在保护乡村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进而推动乡村社会文化的建设。
最后,创新乡村传统文化。延安时期,中共在边区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创新。新秧歌、新民谣、新戏剧甚至边区社会新式道德、新式家庭、新农民的出现,都体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当今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创新。在内容上,要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优秀品质,如诚实守信、淳朴正直、敬畏自然等传统价值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既符合乡村民众审美认知、思维习惯,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民心的乡村文化活动与产品;在形式上,通过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打造本土文化特色品牌,并呈现风格多样的文化产品,创新乡村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让乡村传统文化走出乡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从而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农民乃至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又推动中国乡村社会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文化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