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生产习俗及谚语研究》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生产习俗及谚语研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豳风·七月》作为反映周朝陇东农牧业生产的诗歌,不仅囊括了稼穑、桑蚕、狩猎等生产活动,还对农事节律、农俗时令进行了详尽描述。例如甘肃陇东地区有关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陕甘宁乡村社会中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主要习俗包括:一、出行。黄土高原干旱的气候成为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因素。因此历史上的陕甘宁地区都有祈雨的习俗。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生产习俗及谚语研究》

《豳风·七月》作为反映周朝陇东农牧业生产的诗歌,不仅囊括了稼穑、桑蚕、狩猎等生产活动,还对农事节律、农俗时令进行了详尽描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肃霜,十月涤场”等诗句,皆反映了农事习俗。陕甘宁农民在农牧生产中总结出相应的经验与规律,再通过农谚传诵。例如甘肃陇东地区有关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陕甘宁乡村社会中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主要习俗包括:一、出行。大年初一,农民会放鞭炮,牵出牲口,年轻人则赶着牲口奔跑欢呼,以欢迎新年的到来。二、掷木杠。大年初一,农民会准备柴火焚烧黄裱,再把扁担撂过火堆,农人则说着“粮满仓”“人财畜兴旺”之类的祝福语跳过火堆,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行使祝福祈祷仪式之后,再行叩拜礼。三、打春,即立春。立春之日用纸扎成的春牛,在牛肚里放24 只小土牛来象征二十四节气。农民再用柳条编成的鞭子打碎纸制的春牛,众人将争抢到的碎纸片掩埋到家中的牲口槽下,以求人畜兴旺。四、燎疳占岁。燎疳是在正月二十三晚上,农民在院中将谷草点燃,并将厨具拿出在火堆上逐一燎过。农民全家老少也要在火堆上跳上几个来回,以求全家身体健康。火熄后,要用铁锹将火籽撒在空中,又名“扬五谷花”。一般习俗中根据火烬形状大小来预测来年五谷收获情况,如果火烬小而圆,则预示麦子丰收;大而圆,则预示豆子丰收;大而不规则,则预示玉米丰收。五、祭虫。祭虫仪式在农历四月与七月的野外或者虫王庙中。民国时期,甘肃庆阳各乡村会邀请阴阳先生诵经,宰羊祭祀,将制作好的五色纸插遍农田。村中长者安排相关人员抓些许田间小虫,并将其分别放入五个彩色纸包中,再备好五颗鸡蛋。仪式于正午开始,庙里诵经完毕后,再派五名成人将五色纸幡插在麦田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阴阳先生每念完一个方位,便朝天空扔一颗鸡蛋,与此同时让公鸡吃掉一个彩色包中的虫子。这种仪式旨在让神灵保佑虫害不生,庄稼丰收。六、祈雨。黄土高原干旱的气候成为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因素。因此历史上的陕甘宁地区都有祈雨的习俗。农村基本都会有龙王庙,陇东还有专门祭祀农神的八蜡庙。祈雨仪式由村中长老引导,每户出一名代表,头戴柳条,到乡村周围有水的地方祷告。[47](www.daowen.com)

农民在遇到洪涝冰雹或者大病虫蝗灾等自然灾害时,则会通过庙会祭祀等民俗活动祈求得到神灵、祖先的庇护。庙会最初具备的符号功能便是祭祀,后随着社会发展,庙会的神圣祭祀功能逐渐与文化娱乐功能,以及商业贸易功能相融合,成为陕甘宁乡村社会民俗文化的典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