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陕北、陇东以及宁夏东南部适宜农业种植,因此为这一地带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基本自然条件。新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迁,使得该区域转变为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简而言之,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在社会生产普遍落后的时代,成为影响这一地带社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总而言之,特殊的地形构成了陕甘宁边区闭塞的地理环境。

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陕北、陇东以及宁夏东部的盐池皆系黄土高原,边区南部、东部分别毗邻地处河谷平原、山间盆地的晋南、晋中地区。边区北部则属鄂尔多斯草原以及毛乌素沙漠。这一地带植被以松、栎等乔木为主,同时附带黄连、栗等少量亚热带种属,整体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年平均降水量为500 毫米至600 毫米,年平均温度为10℃。边区以南的关中以及晋南地区的植被为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边区以西的宁南西部以及陇西南部的植被为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边区以北的宁夏中北部、陇西北部植被为温暖带草原。

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陕北、陇东以及宁夏东南部适宜农业种植,因此为这一地带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基本自然条件。新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迁,使得该区域转变为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对当地自然环境长年累月的破坏,导致生态不平衡,从而限制了农业、游牧业规模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且最终形成农业、游牧业交互共存的区域特征。简而言之,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在社会生产普遍落后的时代,成为影响这一地带社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基本以长期流水侵蚀而成的墚、沟、峁、壑等地形为主,属于黄河流域中水土流失状况严重的地区。黄河流经陕西边境峡谷,且含沙量高。“边外本无大山大川,然于荒漠中偶峙土岗足壮观瞻。”[1]

陇东处于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地域宽阔,沟壑纵横。桥山山脉贯穿其中,西邻宁夏固原,东、北、南皆与陕西接壤,整体处于地形复杂的偏僻地区。

盐池位于宁夏东部,自东南至西北皆为草原,地势南高北低,其中北部为鄂尔多斯丘陵区,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其属于农耕、游牧民族的交界区。(www.daowen.com)

总而言之,特殊的地形构成了陕甘宁边区闭塞的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的形成是人类几个世纪的活动和原有地理条件作用的结果。[2]陕甘宁边区地貌类型复杂,且主要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主,塬面支离破碎。

直至近代,历史性的战争、无节制的土地开垦,以及军事性的移民、戍边,使得这一区域与外界鲜有社会联系。以陕北地区为例,先秦时期的陕北属雍州。秦汉时期,陕北地区被设为“上郡”,且在安塞设立高奴县。作为中原王朝防御边塞的军事阵地,该地区曾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移民。因此,陕北总体人口繁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亦是民族融合时期。在此期间,陕北延安成为匈奴、突厥进攻要地。且匈奴族在靖边地区设立大夏国。此后,西夏先后设立延川县、甘泉县。唐宋时期,陕北成为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军事首镇。西夏与北宋对峙的百年间,陕北成为战火拉锯地带。元朝时期,陕北地区基本处于休养生息状态。直至明末陕北爆发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明朝统治。

此外,区域内部交通亦不方便,各乡村社区间的联系仅靠蜿蜒的羊肠小道。农户平时忙于耕作,交通工具基本是驴、骡等牲口。因北靠沙漠,山峦起伏。因此商业贸易不发达,“各县无商埠可言”[3]。明代以前,这一区域的边境贸易多是起着中转商埠的作用,且与外界微量的商业贸易也只是零星分布在固定的互市关口,贸易产品基本是生活日用品。而区域内部则不兴贸易,直到近代开始出现少许小规模的集市贸易,但始终处于“资金甚微,门庄冷落”窘境。总之,区域地理的闭塞决定了其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即完整保留历史原文化积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