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变迁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文化变迁指的是“在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过程”[3]。就大多数人类学者而言,文化变迁是某族群在接触其他族群过程中,吸收引入新式观念行为,从而导致传统观念行为的改变。黄淑娉、龚佩华所界定的文化变迁概念为:“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化。”[4]
文化变迁理论源于西方的文化人类学。人类学各学派持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变迁理论,但也都有各自不足之处。早期进化学派认为社会文化变迁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但该学派不大注重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学派则认为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但对其传播过程缺乏可信服的解释。以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则注重具体民族的历史文化特性,认为这种特性是社会内部与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学派将传播要素作为文化变迁的考量标准,但反对极端传播论,其局限性在于注重详尽的描述,而忽略了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三世界民族国家在被殖民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导致的文化变迁乃至现代化,成为热门的人类学课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巴尼特的理论,即认为创新是文化变迁过程的基础,内容包括进化、发明和发现,以及传播、借用。
至于文化变迁的原因,西方文化人类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是物质层面的技术发明。二是传播,其方式主要为直接接触、媒介接触以及刺激性传播。三是涵化,即在外部压力下的文化移入,最为典型的便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一方在殖民化等征服过程中对从属地位的一方进行文化移入,后者为了在变迁世界中存活,被迫选择适应支配社会的文化。涵化在殖民史上屡见不鲜,因涵化引发的文化变迁有取代、综摄、抗拒等多种结果。四是反抗与革命,这属于最激烈、最迅速的文化变迁方式,也是文化涵化到极致后的最终发生方式,最终表现为外国殖民力量与本土社会力量间的斗争。近代新兴民族国家基本都以革命方式引发文化变迁。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传播是引起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5]涵化一词与文化接触一词概念大致相同。赫斯科维茨所界定的涵化含义为“由个别分子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6]。霍尔(Stuart Haller)认为,“传媒是现代文化符号编码的工具”[7],他属于典型的传播论者。(www.daowen.com)
总体而言,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研究,功能学派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组成部分皆作用于整体,即使一处失调,其他部分仍可调节,因此即使社会文化变迁,社会仍呈平衡态势。早期进化论者则认为文化与社会的进化导致文化与社会的进步,但其属于渐进式的进化论,即强调技术、经济、环境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革命突变式的阶级斗争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