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话剧形体表现的意向与强度

中国话剧形体表现的意向与强度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一层面来看,话剧演员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还应当在速度、节奏的变化中掌握好动作的强度和意向,只有这样放,才能使形体动作成为准确揭示内心的无声语言。动作强度,主要是指动作力量的强弱或者动作幅度的大小。一般来讲,人的动作意向主要是通过身体的向背和身体重心位置的变化表现而出来的。总而言之,相同的动作,由于动作的强度和意向不同,往往能够反映出做动作者的不同心理活动。

中国话剧形体表现的意向与强度

站在人体运动学的视角上看,演员的形体动作在速度或节奏上发生变化,均是通过调整肌肉的用力或者是改换动作方式来实现的。不过,仅有动作上或快或慢的变化,我们仍然不能对动作的性质进行区分,进而也不能达到准确地表情达意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动作的速度慢,可能是抑郁的或忧伤的,也可能是平静的或安定的;动作的速度快,可能是焦虑的或烦躁的,也可能是兴奋的或快乐的。从这一层面来看,话剧演员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还应当在速度、节奏的变化中掌握好动作的强度和意向,只有这样放,才能使形体动作成为准确揭示内心的无声语言。

动作强度,主要是指动作力量的强弱或者动作幅度的大小。如果仅仅注意动作的快慢,而不考虑动作力量的强弱或者动作幅度的大小,也很难对动作的性质进行有效区分。举个例子:人的动作又轻又快,多半是心情舒畅的表现;人的动作又重又快,多半是心情愤慨的表现。

再来看意向,在形体表现与表演中,意向主要是指动作的目的或者意图。一般来讲,人的动作意向主要是通过身体的向背和身体重心位置的变化表现而出来的。举个例子:当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亲近的时候,这个人的身体就会不自觉地朝着对方所在的位置靠拢;当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关系紧张时,这个人的身体就会不自觉地与对方拉开一定的距离。当人在兴奋的时候,身体重心的位置会比平时升高一些;在做动作时,也会显得轻快很多;相反,当这个人的情绪比较消沉时,其身体重心的位置就会比平常降低一些,在做动作的时候,也会显得沉重而又迟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能够通过观察某个人的行为来读懂他的心思,人们之所以具备这样的“能力”,与人行为举动的强度以及人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所显露出的意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举个例子:通过在行走过程中突然止步这一组动作,可以引发人们的猜想:莫非此人发现了什么可怕的情况?莫非此人忽然想起忘带某个重要的东西了?等等。由于原因不同,所以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也各不相同,由此引发的身体运动的速度、节奏也会发生变化。倘若这个人发现了前方有某种可怕的情况,他必定会在刹那间止步,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这个人的肌肉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与此同时后撤重心。实际上,这种全身紧张并伴随着身体重心后撤的反应,正是在“赶紧避开它”的意念下形成的动作表露。倘若这个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忽然想起自己忘带了某样重要的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之后迅速转身返回,这就是“快回去取”的意念下形成的动作表露。(www.daowen.com)

我们在看一些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影片时,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情节:日本侵略者正在向前行进,他们的前方押解着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战战兢兢,在枪眼的威胁下被迫给日本敌人做向导。倘若被押解的是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就会是在一种消极无奈的心情中被敌人推着往前走,这时他的形体反映往往是眼神空洞、身体的重心不断滞后。倘若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他会设法将敌人带入我军早已布置好的陷阱之中,这时,他的举动就表现为不断地在思考与周旋。在影片中,这些场景都是无声的,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们能够通过演员形体动作的变化清晰地了解故事的进展,动作意向的表达在其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总而言之,相同的动作,由于动作的强度和意向不同,往往能够反映出做动作者的不同心理活动。在形体表达中,如果一个动作不伴有意向,那么这个动作就毫无生命力可言,也就是说,在形体表达中,动作意向发挥着“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应当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在以上内容中所阐述的这些规律,原本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此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才将这些规律拆解开来进行解读。所以,不管是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舞台上运用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把这些被分解的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这些规律融入表演时的整体形态和行为举动中,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系统化地理解与把握,进而将这些规律掌握透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