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体动作表达中出现逻辑上的混乱,这种情况就像在文章中出现的“词不达意”,或者是主题和内容“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一般人是无法将其看懂的。倘若一篇文章不管是结构上还是用词上都十分恰当,但唯独没有标点符号,也会给人的阅读带来困难,进而使人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在一篇文章中,同样的词组,使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其传达出的含义各不相同。举个例子:“进屋里去”这一词组,在其后分别加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传达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同样的道理,在形体动作表达中,“拿起一本书递给对方”这样一组动作,如果采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进行表达,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是随意将书拿起后递给对方,其表达的含义可能是“这本书挺好的,有空的话你也看看”;如果是专注地捧起这本书然后再递给对方,则可能是在向对方请教;如果是将信将疑地把书递给对方,就可能是不情愿给对方。
在这里,我们应对速度与节奏的内涵作一解读。速度,主要是指运动表现在时间进程上的快慢程度;节奏,主要是指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规律的运动方式。“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的状态之中,没有一件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运用速度与节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日出与日落、潮涨与潮落,以及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都是按照一定的速度以及规律进行的,人也不例外,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速度与节奏。举个例子:不同性格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有着不同的速度与节奏。有的人做事时动作敏捷;有的人做事时慢条斯理;而有的人做事时总喜欢“慢半拍”。(www.daowen.com)
此外,人的不同心理状态、行动目的,也是造成形体动作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举个例子:有些人在收拾屋子时十分细致,而有的人则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如果这个收拾屋子的动作是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那么人的动作就会相对平稳;如果这个收拾屋子的动作有着特定的目的——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卫生检查,人的动作就会变得非常慌忙。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人在做出某些动作的时候,头脑中有什么样的行动目的,相应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速度与节奏。同样的道理,在话剧表演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演员做动作时的速度和节奏,判断人物的内心状态和行为目的。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人们还常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当人在郁闷时听到节奏舒缓的轻音乐,内心的苦闷就会适当地得到排遣,心情逐渐变得明朗起来,身体也逐渐变得舒展起来。当人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豪感,在这样的音乐中,人们前进的步伐会变得更加铿锵有力。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受,除了音乐自身的优美动听外,音乐所具有的或徐或急的节奏,是使人产生这种情绪变化的关键因素,可以说,速度与节奏具有唤醒人内心某种情感的特殊力量,因此话剧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更应当注重运用速度与节奏的变化来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