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艺术门类以不同的物质作为材料,不同的艺术在对材料的加工和使用方式上也各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区分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虽然话剧表演艺术、戏曲表演艺术、舞蹈表演艺术等都是以演员的身体作为“材料”,但是在“材料”加工的方式和实用技巧上,在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上却各不相同。例如,在戏曲和舞蹈艺术中,人物的举止、身段、情感表达等往往有一定的程式,而且是以大幅度的动作和特有的姿态造型为特征。戏曲、舞蹈演员如果没有大幅度的腰腿技能或未掌握本行业内在动作上特有的规律和造型风格,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本门艺术的创作。
从本质上来说,话剧表演是一种再现生活的艺术。话剧表演艺术,客观来讲是一种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表现不同人物行为特点的艺术,话剧表演以人的真实生活作为基底,并对人的真实生活进行加工与提炼,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
相比于其他表演艺术类型,话剧表演似乎更强调真实性。在话剧表演中,不管是演员的形体动作,还是语言交流,都不能脱离真实生活,但我们也应当注意一点,即话剧表演艺术虽然接近于真实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模板”,“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这样一个道理。事实上,话剧演员借以塑造人物的形体动作只存在典型化与个性化的问题,在舞台上,话剧演员通常不会做出某种有悖于真实生活中人的行为的动作,这也是话剧表演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的最大区别。就拿走路来说,在戏曲表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台步,在舞蹈艺术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舞步,杂技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走起路来往往也是“一蹦一跳”的。相反,在话剧艺术作品中,人物的走路就是在规定情境生活中的人的走路动作,基本上不需要用任何程式化的动作来表现。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既然话剧表演中人物的形体动作跟生活中没有太大差别,那么话剧演员还有必要进行形体训练吗?回答是肯定的,话剧演员一定要进行形体训练。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和动作特征,倘若不经过形体训练,不管你如何走、如何动,你还是你自己,绝对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但是话剧艺术要求演员要“忘掉”自己,以一种全新的角色、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并要以角色的身份和特征去生活、去行动,进而达到塑造角色的目的,倘若不经过形体训练,话剧演员就无法在舞台上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www.daowen.com)
观众的眼中只能出现剧中的人物,如果观众在观赏话剧的过程中发现了演员本体的存在,那么这样的话剧表演就几近失败。换句话说,话剧演员应该具备不断改变自己的能力,要按照人物应有的特点来改变自己的形体状貌,从而将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然而,要想让自己的形体、动作变成另外一个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人通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而形成了一种被“自然化”了的动作,这种形体动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从这个层面上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走姿、站相基本上都属于“潜意识”中的行为。所以,话剧演员要想成功塑造人物形象,不但需要对自身的形体特点以及习惯性动作有所了解,同时还要注意养成一种改变自身形体特征和动作习惯的能力,话剧演员应当按照剧本的要求,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形体将“另外一个人”的形象塑造出来。
总之,话剧演员只有对话剧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目的地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形体动作素质。话剧表演,要求演员必须具备灵活可变的形体表演基本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