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立剧专戏剧活动:中国话剧形体表现训练发展

国立剧专戏剧活动:中国话剧形体表现训练发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35年10月成立于南京,初名国立戏剧学校,由刚刚随梅兰芳访问苏联回国的余上沅担任校长。国立剧专的校训即是:“精诚立达”。国立戏剧学校抵重庆后即成立了战时戏剧辅导委员会,在工厂、兵营、学校、前线和军政机关从事普及戏剧的工作,对数千个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戏剧编剧、导演、演出和剧团组织等方面的指导。

国立剧专戏剧活动:中国话剧形体表现训练发展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35年10月成立于南京,初名国立戏剧学校,由刚刚随梅兰芳访问苏联回国的余上沅担任校长。抗战爆发后巡回公演至长沙,1937年9月就地开学,1938年2月抵重庆,次年四月迁至江安。1940年改为戏剧专科学校。

余上沅在20世纪20年代中鼓吹“国剧”未果,后来在北京建立了北平小剧院,自任院长,想步莱因哈特的后尘推行小剧场运动,虽然只坚持了三年,但是几次演出如《伪君子》《压迫》《一只马蜂》《茶花女》等等都叫好又叫座,算是对国剧运动期间的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弊端作了一些纠正,但是他心中“完美戏剧”的梦想却仍未曾实现。投身戏剧教育,又适逢国难当头,似乎正是实现戏剧理想的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国立剧专的校训即是:“精诚立达”。精诚立达的本意乃是来自国剧运动时期的一篇主打文章《再论表演艺术》:“表演是‘像’真,而非‘是’真。孔子愀然曰,请问何为其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戏剧是激变的艺术,所谓水不紧鱼不跳。在整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也正是戏剧艺术大放异彩的时候,有良知的艺术家必然有一腔至精至诚的情愫要表达。

国立戏剧学校抵重庆后即成立了战时戏剧辅导委员会,在工厂、兵营、学校、前线和军政机关从事普及戏剧的工作,对数千个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戏剧编剧、导演、演出和剧团组织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学校自己也进行了广泛的演出,在抗战这个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演出条件下,对戏剧的形式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其演剧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街头剧。利用街头的宽敞处进行演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战乱年代坚持正规的戏剧教学与艺术实践,不仅为民族解放战争做了贡献,也使中国现代戏剧的后续发展有了宝贵的积累。在十四年的办学过程中,大型公演达九十次之多。加上花样翻新的街头演出和其他联合演出,其数量之巨,影响之大,足可自豪。

(2)活报剧。在街头报道当日新闻,并选择重要材料,临时以戏剧的形式表达,学校师生的活报剧有十多种。(www.daowen.com)

(3)傀儡剧。改成抗战内容,随时演出。

(4)游行剧。每逢纪念日,举行化装游行,用锣鼓开道,扮演各种抗战事迹,或唱抗战歌曲,同时配以大幅抗战漫画,随行讲解,并沿途散发抗战传单和小标语。这种形式在重庆和江安举行数次,收效极大。

(5)茶馆剧。尽量避免演剧形式,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座,造成故事,引起其他茶客和观众的注意,并逐渐发展剧情。

(6)灯剧。制备与宣传题材有关的各式彩灯,化装撑举,沿街游行,并分别在街头宽广处设表演站,以动作表情,在音乐节奏中表达剧情。

(7)仪式剧。在纪念日举行仪式后,将纪念日的历史逐段演出,并在旁边用扩音器加以解释,有时插入讲演。比如七七纪念日的《卢沟桥》一剧就用的这种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