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全体儿童,关注语言差异
在幼儿园,讲述活动一般以集体语言活动的形式出现,如何在集体教学中关注儿童的个别经验感受以及个体能力的发展,是教师首要考量的问题。讲述活动不是“优秀”儿童的演讲,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讲述活动应该属于每一位孩子,通过有效地组织,讲述活动应成为每一位儿童发展讲述能力的契机。教师应面向全体儿童,关注个体的语言差异,具体而言,应做到:
(1)给予每一位儿童发言的机会,不要只请讲得好的儿童来讲;
(2)尊重和鼓励每位儿童的讲述,发掘儿童讲述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和深入引导,增强儿童的自信和提高其讲述兴趣;
(3)对于讲得不那么好的儿童,要耐心引导和鼓励,切忌批评和嘲讽;
(4)引导儿童纵向评价,不要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让儿童在评价中体验到成功和进步。
(二)全面感知讲述对象,突出讲述重点
教师要引导儿童发动各种感官全面感知和理解讲述对象,既要认识到讲述对象的外在特征,更要深层次地理解对象的内在本质属性或逻辑关系。在儿童开始讲述之前,教师应有一些预设,帮助儿童认识到讲述重点;在儿童讲述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介入,帮助儿童围绕讲述重点来说,不跑题,不偏题;在儿童讲述完成以后,教师要总结重点,升华经验,帮助儿童补充和完善关于讲述对象的理解与认识。
在讲述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发掘讲述活动的新形式,如:[10]
1.主题绘画讲述
在进行主题教学活动后,根据活动主题进行绘画,这样能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要求绘画与主题相关联,画面的内容是儿童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儿童讲述自己的制作,充分发展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变换绘画的形式,如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连环画等,让儿童结合主题进行创作并讲述。
2.创意拼图讲述
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儿童自己创意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自由组合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来源于儿童自己的创作设计,再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儿童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创意拼图讲述是以玩具做教具,儿童边玩边讲,动静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儿童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也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3.感受音乐讲述
利用音乐可以使儿童的讲述更生动一点。在音乐的感染下,儿童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手段。如根据图片配上合适的音乐进行教学,效果就大为不同,音乐的旋律使图片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栩栩如生,大大增强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注意的持久性,可帮助儿童理解图意,发展其想象力和表达力。
4.生活经验讲述
将讲述活动与儿童日常生活相联系,调动儿童已有经验。如讲述自己的喜好、生活经历、旅游经历、照片,看展览讲述等。尽量放开,让儿童自由讲述。一般采用集体讲述、分小组讲述、结伴讲述等方式。
5.头脑风暴即兴讲述
大班儿童具有好奇心强、爱提问的特点,因此在开展此类讲述活动时,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请一名儿童提出问题,全体儿童凭借对此问题的了解各抒己见。答案对错先不加定论,允许儿童表达不同的观点,大胆猜测,快速搜索自己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最后再通过资料收集、网上查找等途径解决问题,获取答案。
6.情境再现讲述
放录像展示一段事件,向儿童展示可供其讲述的内容。比如:利用拍摄的儿童游戏时的活动场景,引导其回忆某一有趣经历,并与同伴分享其活动体验。这样直观地再现活动情境,提高了儿童的观察力,也为讲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优化讲述活动的组织策略:
(1)把课余、餐前、睡前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这样充分利用活动内外时间,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为儿童提供讲述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讲述。不断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抓住各种表达机会,使儿童有话敢讲、有话愿讲、有话可讲。
(2)灵活开展讲述活动,在一次活动中融合多种形式,吸引儿童参与,帮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讲述兴趣。
(3)利用优秀的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让儿童欣赏学习其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的语言。丰富儿童的词汇种类,如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等,提升其语言讲述质量。
(4)开展丰富的语言游戏活动,因人施教。讲述活动一般采用集体活动形式,一人讲众人听,这种形式虽然便于集中指导,但由于发言的机会有限,难以让全体儿童都有充分讲述的机会。作为教师要把握好尺度,看、听、说、做相互结合,增添讲述的趣味性。
(5)挖掘家庭教育的巨大资源,提供给家长合适的指导方法:①每天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分享,跟他们讲故事;②在家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语言刺激环境,让儿童有话可说;③随时随地地跟孩子说说话,看到什么说什么;④多和孩子玩词、句方面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四)提问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
以看图讲述活动为例。传统的看图讲述活动常常会有一个固定的提问模式:“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教学程序也有一个固定模式:教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设计问题;教师示范讲或请能力较强的儿童讲,或由全班儿童跟着老师一起讲;最后概括图片内容并起名称。儿童的思维被教师的问题框死了,教师成了活动的引领者、灌输者,儿童成了被动的讲学者、消极的记忆者,不能引发儿童思考与想象。这需要教师做以下改变:[11]
1.设问应紧扣主题,简单明了
提问是教师引导儿童主动探索的方法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艺术对儿童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述、构思均有重要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提问越多越好。相反,过多的提问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只有恰当而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如在中班看图讲述活动“兔子搬家”中,教师应主要围绕“兔子在雨天搬家该想什么办法避免淋雨”这一点来提问,并要求儿童学会正确使用动词“抱”“背”“顶”“抬”等描述搬家的情节。教师就没有必要提与画面内容无关的问题,如时间、地点等。
2.设问应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儿童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儿童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述,层层深入,并要随时把握儿童的思维动向。当儿童在思维和讲述中出现断裂或者模糊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简单的问题对儿童进行提示,从而提高儿童思维的清晰度,引导儿童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画面景物的远近、人物出现的先后、事件发生的前后等来设问。首先,设问要从易到难。教师必须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一个问题,就让儿童望而生畏,失去自信心。其次,设问应由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这样才能紧扣主题,同时也为儿童掌握故事情节提供条件。最后,设问应由具体到抽象。任何一项针对儿童的教学活动都应该结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来进行,对儿童进行提问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儿童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具体的事物、事件发展上,但同时也要考虑儿童的发展性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具体事物上。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锻炼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向他们提一些需要抽象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3.设问应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师幼之间的积极互动(www.daowen.com)
儿童观察图片一般比较粗略,容易看到表面明显的动作和表情,而常常忽略图画内容内在的联系,这就影响了其对图意的表达,所以教师的设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就图画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12]如在看图讲述活动“猴子学样”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连续性问题:“这群猴子戴草帽是为了遮太阳吗?它们都对老公公伸出双手,是问老公公要东西吗?它们为什么也在搔脑袋,老公公为什么把帽子送到箩筐里?”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儿童积极思维,进一步领会猴子学样的滑稽、幽默之处。教师应避免提那些答案包含在内的选择性问题,对这样的提问,儿童只是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是不利于其积极动脑的。
4.设问应有机结合多种形式,融会贯通
教师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设问主要是运用描述性设问、判断性设问、分析性设问和推想性设问,但要进一步引导儿童挖掘画面的内涵,或对画面进行全面的综合、判断、剖析,还需将各种设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帕林斯卡就曾谈到,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内容的理解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上的重复;应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使之与新知识联系起来。[13]如将推想性设问与分析性设问相结合、描述性设问与判断性设问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有机搭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
【案例分析】
猴子过河(大班)
◇活动目标
1.鼓励儿童注意倾听,并大声地在集体面前讲述。
2.引导儿童有序地观察图片,根据提问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丰富词汇:又……又……
3.教育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遵守秩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教学挂图四幅,又大又红的桃子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桃子图片引入,激发儿童活动兴趣。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桃子?谁最喜欢吃桃子?
2.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图片,并尝试讲述。(出示图一)
教师:图上有几只猴子?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桃树?小猴子看到桃树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心里怎么想的?(丰富词汇:又大又红)
儿童通过看图片的提示观察事件的发展,尝试讲述图片,教师小结。
3.儿童根据提问尝试完整地讲述图片内容。(出示图二)
教师:河上有什么?小猴子是怎样过河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在抢着过河,可以用什么词说说它们的动作呢?(丰富词汇:又推又挤)
教师:它们会听同伴的话吗?请你们猜猜故事会怎样发展。
儿童大胆猜想故事的发展。
4.同时出示两张图片,儿童根据连续提问用连贯的句子完整地讲述图片。(出示图三、图四)
教师:它们听了同伴的话了吗?现在怎样过河的?同伴又说了什么呢?这个方法好不好?为什么(丰富词汇:又快又稳)
儿童仔细观察事件发展完整讲述图片,教师小结。
教师:(出示图四)小猴子是怎样爬上树的?它们吃到了什么样的桃子,心里怎么想?(丰富词汇:又香又甜)
教师小结。
5.儿童仔细观察图片完整讲述故事。
(1)运用接龙的方式讲述故事。
(2)为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
6.教师总结讲述方式,并教育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遵守秩序。
附图片。
活动评析
猴子过河的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层层深入,逻辑条理清晰,内容环环相扣,能够很好地引发儿童的讲述兴趣。教师通过依次出示图片、循序渐进地提问,并让儿童仔细观察,既培养了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又丰富了儿童词汇(又……又……),加强了儿童对事物特点的认知。完整讲述故事部分,教师运用了有趣的接龙游戏方式,激发了儿童的讲述兴趣,并通过为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的方式,加深了儿童对故事内容和经验的掌握。最后教师画龙点睛,调强在集体活动时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能够在儿童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强化其对于遵守规则和纪律的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