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技巧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技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讲述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讲究一定的技巧,具体如下:(一)创设良好的讲述环境《纲要》中明确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为更好贯彻《纲要》精神和《指南》要求,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展讲述活动时,首要任务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讲述兴趣。

讲述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讲究一定的技巧,具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讲述环境

纲要》中明确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为更好贯彻《纲要》精神和《指南》要求,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展讲述活动时,首要任务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讲述兴趣。

1.利用一日生活的时间契机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教师在组织讲述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好一日生活的契机,创设适合的语言环境,把握良好的环节过渡,比如早谈时间。儿童刚入园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讲述最近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记忆最深刻的事情等。形式有教师与儿童分享、儿童与老师分享、儿童与儿童分享。

2.发挥图书区角的作用

教师可以为儿童创设图书区角,挑选适合儿童的绘本、连环画等。让儿童有书可看,有材料可分享和讲述,帮助儿童积累讲述经验。

3.幼儿园自身文化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会说话的“老师”,教师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地利用环境影响儿童。如让环境创设的主题符合儿童的兴趣,并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孩子愿意讲、敢于讲、乐于讲、有得讲。在良好的讲述环境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儿童讲述,以平等的关系介入,与儿童分享有趣的讲述话题,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师幼相互讨论交流,帮助儿童解决讲述中的遇到的难题。

(二)选择合适的讲述内容

《指南》提出,给儿童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讲述内容时,从儿童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出发,选择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内容,从而调动儿童讲述的积极性,感受讲述的乐趣,利于深入开展讲述活动。如《大熊的拥抱节》,画面生动易懂,主题思想突出,感情色彩浓厚,富有情趣。在活动中,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传递积极向上的主题,是对学前儿童情感、认知、态度、行为具有教育价值。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思。教师应该善于从一日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捕捉生活中的讲述素材

(三)充分发挥讲述材料的价值

在讲述活动中,讲述材料必不可少,充分发挥和挖掘讲述材料的教育、教学价值,调动学前儿童对讲述活动的兴趣,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对于一个成功的讲述活动至关重要。例如在看图讲述中,教师可以适当变换图片顺序,让学前儿童自由想象并创编故事。或者教师可以先告知儿童事情的结果,让他们猜想故事的过程、情节。教师还可以在原有的图片基础上添加新的图画,进一步扩展讲述内容,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讲述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以集体形式开展,这种形式便于教师集中指导,利于教师和学前儿童的交流,但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课时有限,难以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有发言的机会;注意力无法集中,儿童容易游离于课堂等。总而言之,不利于关注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并且,以同样的标杆衡量所有儿童,往往会造成有些儿童“吃不饱”,有些儿童“吃不下”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处于弱势的、吐字不清的、口语能力发展慢的学前儿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配合采用小组讲述、个别讲述的形式,集中讲一讲,分组议一议,弥补集体讲述的不足。这样便于调动学前儿童思考与讲述的积极性,便于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促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如叙事性讲述活动中,教师可抓住契机,创造多种游戏和学习的机会[4]

(1)开展讲述游戏。①猜一猜,通过描述事物的状态,如出示表情,习得“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等词汇。②夸一夸,通过评价事物,如表扬教师或他人,习得“多么漂亮的……”“哇,你的……与众不同”等句式,感受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2)开展讲述活动。①利用看表演、图片、短片的方式感知和理解讲述对象。在讲述活动“小兔的连衣裙”中,教师借助“穿白色连衣裙的小兔与花朵”和“小兔穿上了花朵连衣裙”这两张图片,引导儿童理解两图间的故事,把握角色间的对话。②提出具体的讲述要求。学前儿童在猜测花朵时,若讲述的语言过于简单,就可提出要求“为什么花朵要去小兔的裙子上,讲清楚原因”,让儿童更清楚地讲述事件的发展。③相同的经验换一个讲述内容,巩固和迁移新讲述核心经验。在学前儿童学会讲述“雨点连衣裙变成菜籽连衣裙”的基础上提供“菜籽连衣裙变小鸟连衣裙”“小鸟连衣裙变彩虹连衣裙”等讲述图片,让儿童运用新的讲述经验把一个单元故事讲述完整。

(3)开展游戏中的叙事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如哄娃娃睡觉、顾客与服务员交流等,并适当引导与支持学前儿童的游戏。

(4)开展日常交流中的叙事活动。教师要不断与学前儿童进行互动与交流,如“早餐吃了什么”“周末去哪里玩”“你和朋友在做什么”等,给儿童创造更多的叙事机会。(www.daowen.com)

(五)帮助学前儿童积累语言经验

《纲要》指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讲述活动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基础上才能开展的,并非空中楼阁。它包括词汇的使用、句子的表达、语言的组织等。丰富的语言经验是学前儿童语言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有意识引导儿童观察,将观察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学前儿童积累语言经验。如参观植物角时,教师与儿童一同观察,讲述植物的颜色、外形、气味等,让学前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常用的词汇。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有趣的讲述活动,为儿童积累语言经验创造条件。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故事大比拼、词语接龙等各种各样的语言活动。

(六)进行有意义的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师幼互动方式。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仍然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5]在讲述活动中,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提问方式:[6]

1.描述性设问

描述性设问是教师针对画面内容设置的问题,主要有“是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等具体形式。它要求学前儿童用语言描述出画面人物名称及角色主要特征、动态等。描述性设问指向对整个画面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儿童初步的观察力和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主要应用于看图讲述教学的开始部分。如在看图讲述活动“最大号的衣服”中,教师问:“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你们看看它们脸上有什么表情?”这种提问可以引导儿童描述出故事的开端:“动物园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漂亮的‘衣服’,河马妹妹非常羡慕。”

2.判断性设问

判断性设问是在分解画面的基础上要求学前儿童进行综合判断而设置的问题,其提问形式主要有“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这种提问方式一般也运用于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目的在于启发儿童思考,引导学前儿童就图画中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过程等要素进行观察和回答。如看图讲述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中,教师问:“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学前儿童需依据画面上的内容来判断回答:“这是一个好天气。一大早,兔妈妈送兔宝宝到幼儿园上学。”

3.分析性设问

分析性设问是要求学前儿童对画面进行分析而设置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是什么道理?”“怎么知道的?”等具体形式。它是对判断的追究,要求儿童有依据地讲述。分析性设问一般应用于故事的发展部分教学,教师引导儿童讲述出故事的原委或起因。[7]这种提问方式对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儿童认知思维发展水平还难以达到教师的问题预设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相应的辅助性提问或提示,通过引导儿童关注图画中事件进展的关键性因素来启发儿童思考,进而帮助儿童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分析性设问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对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小班儿童思维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且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差,所以分析性设问更宜在中班和大班教学活动中使用。[8]

4.推想性设问

推想性设问是为刺激儿童对画面内容判断分析后进行推想而设置的问题,主要有“没有画出来的有关系的内容是什么?”“之前会怎样?”“后面会怎样?”等具体形式。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挖掘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一般适用于故事的高潮或结尾教学,是开发儿童想象力的一种重要发问方式。推想性设问能为儿童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增强儿童对画面的理解力[9],也可以运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可以培养思维意识,激活思维灵感。在讲述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艺术对儿童观察、理解、想象、构思、创造和表达有重大作用。总的来说,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他们在干什么?”等。启发性问题利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和讲述活动的深入开展。这类问题会让儿童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

(2)问题具备目的性特征,如明确提问的目的,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3)提问频率要适当。不能连续抛出多个问题,要给学前儿童留有思考的空间。如果教师片面地追求数量,不考虑问题的质量,会给儿童造成压力,导致儿童忽略问题或无法回答问题,挫伤讲述积极性。因此教师不能将提问变成画蛇添足,而应留给学前儿童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思维习惯。

(七)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学前儿童讲述的评价也很重要。教师在评价儿童讲述活动时应注意:第一,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水平具有个体差异,对于发音不清、用词不当、难以完整表达的儿童,教师应特别关注,注意因材施教。不能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儿童,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应该及时鼓励。第二,学前儿童由于生活经验、年龄、思维、词汇等限制,在讲述中难免会出现用词不当、表达不清、跑题等现象。学前儿童讲述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耐心听完,不去打压儿童积极性,以合理、温和的方式提出,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第三,评价要有诊断作用,对于学前儿童语言运用的错误,要及时加以引导和改正,并对儿童讲述的合理部分进行鼓励,提升兴趣,促进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