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组织基本步骤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组织基本步骤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需把握好四个步骤。(二)理解、体验文学作品学前儿童理解文学作品的程度往往决定了活动的成败。等描述性问题,引导儿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小熊过桥的过程。引发学前儿童更多的思考。(三)迁移作品经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向儿童展示的都是学前儿童直接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组织基本步骤

组织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需把握好四个步骤。

(一)感知文学作品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中,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前提是感知文学作品。教师要结合儿童在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作品本身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创设情境方式。对于浅显易懂的作品,可以直接用语言讲述或者朗诵。对于比较抽象或者内容较多的作品,也可以借助挂图、实物、幻灯片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述或朗诵,还可以借助录音或动画多媒体手段呈现。总之,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和作品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要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儿童的注意,提高他们倾听的意识和对作品的关注。例如,在大班故事《野猫的城市》欣赏活动中,借助大的挂图和人物图片来生动地讲述整个故事。随语言讲述逐步出示相应的人物图片,并在讲述过程中不断操作教具,呈现出故事的情节变化和人物关系,有利于学前儿童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理解、体验文学作品

学前儿童理解文学作品的程度往往决定了活动的成败。因此,在开展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帮助儿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语言特征,体验作品中包含的情绪情感等。例如,在故事《鼠小弟的小背心》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借助故事图片,让儿童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即鼠小弟的小背心的变化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观察鼠小弟穿背心前后的状态,体会鼠小弟心情的变化,从而学习鼠小弟可贵的包容精神。

在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体验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和作品本身的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要重复讲述作品,也不要让儿童机械地复述或者诵读作品。在这个环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法,通过有一定目标性、逻辑性、层次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儿童充分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文学语言、情绪情感等。最常用的就是三层次提问法。通过描述性提问,引导儿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情节和语言。例如,在中班儿歌欣赏活动《小熊过桥》中,通过“谁来过桥?过桥时遇到了什么事?它是怎么做的?谁看见了?它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小熊是怎么过桥的?”等描述性问题,引导儿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小熊过桥的过程。通过思考性问题引导儿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以及心理特征、语言风格或特征等。例如,通过“乌鸦和流水做得对吗?鲤鱼做得对吗?为什么?小熊过桥前心情怎么样?过桥之后心情怎么样?它变成了一只怎样的小熊?”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儿童体会小熊过桥前后的心理变化,理解自己遇到困难要勇敢,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别人等主题思想。通过假设性提问引起儿童的想象和讨论,例如通过“假如你是小熊,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引发学前儿童更多的思考。

当然,除了提问法,还可以借助挂图、实物、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材料或表演等方法,帮助儿童进一步理解作品。例如,在大班古诗《悯农》欣赏活动中,为了引导儿童充分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借助挂图和提问,引导儿童观察农民辛苦锄禾的画面,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较难的字词句还可以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讲解的语言必须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在理解《三只小猪》的故事时,可以借助图片,即在通过提问引导儿童理解时,根据故事情节展示相应图片,用图片再次呈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帮助学前儿童理解。

(三)迁移作品经验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向儿童展示的都是学前儿童直接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为了更好地将这些间接经验和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师需要在引导儿童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基础上,开展绘画、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前儿童将作品中的经验迁移到当前的生活当中。例如,在故事《拔萝卜》欣赏活动中,教师在儿童理解故事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给儿童分发头饰,让他们学说对话,模仿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一步体会什么叫作“人多力量大”。在故事《老鼠与大老虎》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儿童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如何与好朋友和睦相处,将作品中的经验迁移到儿童生活中,实现人际交往教育的目的。在故事《野猫的城市》欣赏活动中,引导儿童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城市的斑马线、高楼和地图,从而加深学前儿童对真实城市的理解。(www.daowen.com)

(四)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

在理解和体验作品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和作品本身的特点,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扩展想象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挖掘儿童的语言潜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儿童进行故事续编、诗歌或散文仿编等创造性活动,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敏感性,提升其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1.艺术地再现文学作品

在儿童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借助表演、游戏、手工、舞蹈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艺术地再现文学作品。在再现作品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儿童在作品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在语言或表演上的创造性,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帮助学前儿童将作品的内容真正地内化。例如,在故事《老鼠嫁女儿》欣赏活动中,可以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故事创编或续编

故事类文学作品活动中的创造活动主要是引导儿童尝试运用语言编出符合结构规则的故事,或者就某个不太完整的故事进行续编。这需要学前儿童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水平。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要为儿童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启发儿童大胆想象,还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中小班的儿童主要以续编故事为主,根据儿童对故事语言、情节、人物等的理解,编结局或者高潮等有趣的情节;大班儿童具备一定的经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其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让其进行完整故事的创编。例如,在大班故事《龟兔赛跑》欣赏活动之后,进行故事创编《龟兔第二次赛跑》。

3.诗歌或散文的仿编

诗歌或散文的仿编是儿童在欣赏和理解这类作品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学前儿童需要感知、理解作品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结构特点,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原有的结构,通过替代词或句子的方式完成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伞》仿编活动中,可以引导儿童按照“……的……是……的伞”的句型结构进行仿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