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品选择与分析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品选择与分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中,作品选择的适宜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因此,在活动方案设计之前,选择与儿童年龄阶段特点相符合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前儿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受到熏陶并得到全面发展。例如,诗歌《吹泡泡》:“小秋千,轻轻摇,我坐上面吹泡泡,泡泡跟着风儿飘,飞过丛林和树梢”。诗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小孩吹泡泡的整个动态过程描述得非常具体生动,利于儿童理解。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品选择与分析

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中,作品选择的适宜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因此,在活动方案设计之前,选择与儿童年龄阶段特点相符合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实施对象又具有自身的年龄发展特点,因此在选择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时,不能将文学作品简单定位于“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形象”,而是应该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质,选择内容丰富且充满情感、趣味、快乐与美的元素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儿童的文学艺术启蒙。为了让学前儿童感知文学语言的丰富性,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选择适宜的儿歌、幼儿诗、绕口令、谜语、古诗、童话故事、生活故事或散文,让儿童接触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从而感受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2.内容熟悉,主题明确

为学前儿童选择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是儿童所熟悉和喜爱的,作品中反映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为儿童熟知,这样儿童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还能够掌握沉淀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生活经验。再者,文学作品对学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选择作品时,要选择教育主题非常明确并且丰富的作品,让不同主题的作品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我们可以选择增长儿童知识的作品,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也可以选择增强儿童意志品质的作品,如儿歌《小熊过桥》;还可以选择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作品,如故事《不爱洗澡的小熊》等。这样可以让学前儿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受到熏陶并得到全面发展。

3.句法通俗,文字浅显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前儿童在理解作品内容和语言时,更容易理解反映事物具体特点的语句,特别是儿童化、口语化的语言更有利于儿童理解。所以,在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句法通俗、文字浅显的作品,通俗浅显的语言文字能够较好地述说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或者事物的特点。例如,诗歌《吹泡泡》:“小秋千,轻轻摇,我坐上面吹泡泡,泡泡跟着风儿飘,飞过丛林和树梢”。诗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小孩吹泡泡的整个动态过程描述得非常具体生动,利于儿童理解。

4.形象生动,富有童趣

喜欢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是学前儿童的天性,为了激发儿童对所选文学作品的兴趣,保证活动效果,我们为儿童选取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形象生动,富有童趣。这类作品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惊异故事、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起伏变化的情节内容或异想天开的创意。例如,童话故事《三只小猪》将三只小猪勤劳或懒惰的形象描述得非常具体,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变化,并以大灰狼的出现突出情节的变化,牵动儿童的心,最后以大灰狼的失败为结局,满足了儿童圆满解决事情的心理需求。(www.daowen.com)

(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

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中,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是首要条件,但如果缺乏对所选文学作品的正确分析和价值挖掘,往往也会影响整个活动效果。只有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才能更好地在活动中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因此,选择了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所选文本进行分析:

1.作品的体裁特征

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非常丰富,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点。儿歌和儿童诗虽然都是讲究韵律的文字,语言精练、形象,都适合儿童诵读。但相对而言,儿歌更加口语化,而儿童诗的书面语较多,表达更加含蓄。儿歌属于口头文学,儿童诗属于书面文学,两者在语言、节奏、韵律和游戏性方面大不相同。就故事而言,也存在不同的类型和风格,童话故事更具幻想性,情节往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类别化,并且常常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细节的描述;生活故事取材于生活,往往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质朴浅显,教育主题突出。

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活动设计时指向的目标也就不同。儿歌欣赏除了理解儿歌中包含的形象,还可以引导儿童感知儿歌的韵律、节奏和口语化的特点,幼儿诗则可以引导儿童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故事欣赏中,情节起伏变化较大的作品,可以引导儿童着重理解情节的变化,对于人物形象突出的故事,可以引导儿童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对于一些有固定结构的诗歌或散文,还可以引导儿童进行仿编或创编。由此可见,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在围绕具体作品开展活动时,教师需要提前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为活动目标的制订和活动方法的选择奠定基础。

2.作品的主题特征

儿童文学作品包含丰富的教育价值,能够对学前儿童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题材的作品显示出的基本思想是不同的,有的单纯明确,有的新颖多样,总之,都是通过作者所写的事物来表现。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所选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所选作品的主题特征,了解该作品想要传达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知道如何将这样的教育主题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在故事《会动的房子》中,通过对小松鼠错将房子建在乌龟背上的有趣情节的描述,既可以向儿童展示小松鼠在山下、草原、河流看到的美好景色,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又可以让儿童从小松鼠与乌龟的相处中感受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教师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挖掘,才能进一步引导儿童学习作品中包含的知识,感受作品传达的美好情感,从而增进生活经验,提升审美能力。

3.作品的语言特征

儿童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传达美好情感、弘扬真善美的。语言作为儿童文学表现的载体,展现了儿童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它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丰富的语言表现手法,让整个作品呈现稚拙有趣、形象生动、动感以及音乐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让儿童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教师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前选择作品时应该对作品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特别是挖掘作品中适合孩子最近发展区的成熟语言,让学前儿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学习作品中的文学语言,拓展他们的词汇量和句型量。例如,散文诗雪花》语言优美,用了很多形容词副词来描述雪花的特点、作用以及落雪的动态美,因此,可以引导儿童在感受该散文诗语言呈现的意境美的同时,学习“闪亮”“松软”“清新”等词汇以及“……好像……”的句式表达。

教师主要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所选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在全面解读作品特点的基础上,来确定作品适宜的年龄阶段,以及围绕该作品开展一次具体的活动还是一系列的活动,是进行作品的欣赏活动,还是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例如,故事《拔萝卜》,采用夸张的手法叙述了老爷爷带着大家拔萝卜的整个过程,故事中人物一个个出场,通过重复的语言、重复的动作,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故事通过拔萝卜这一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揭示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这个故事非常适合小班儿童学习。基于以上特点,可以在小班开展《拔萝卜》故事欣赏活动,着重理解故事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学说人物的对话,模仿动作进行表演活动,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