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作为语言教育活动最常见的类型,深受幼儿教师和儿童喜爱,除了作品本身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征鲜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外,围绕这些作品开展的活动能够对儿童的审美、道德等方面产生多元化、全方位的价值。因此,它是语言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活动。
(一)能够促进学前儿童文学审美的发展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通过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中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特点,感知他们的美好品质和性格,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如通过对《我妈妈》中妈妈不同形象的了解,可以体会母亲伟大的爱。让儿童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作品本身的情感基调,引起儿童的情感激荡,促进儿童审美情感的发展。例如故事《鼠小弟的小背心》中,儿童通过体会鼠小弟的心情变化可以进一步理解鼠小弟懂得包容的精神。通过有趣的情节描述、生动的语言让儿童感受独特的语言艺术,儿童通过学习一些成熟的语言,感受语言美、形式美。再如,散文诗《雪花》中,儿童可以学习一些优美的词汇,如“松软”“闪亮”等。通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意境,让学前儿童在想象中体验美妙的世界,并且尝试运用所学的文学语言,进行文学想象。又如,在儿童诗《摇篮》中,可以让儿童在体会的基础上,用“……是……的摇篮”进行创编。总之,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能够让学前儿童感受文学词汇、文学形式、文学想象的美,提升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能够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和思维在这一时期发展非常迅速,他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活动获得更多思维练习和语言表达的机会,为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奠定基础。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语言信息,能够让学前儿童学习文学语言,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并学会运用文学语言来进行表达。例如,诗歌《伞》:“公路边高高的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绿绿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圆圆的小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通过一个个形象的隐喻将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得非常到位,在欣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儿童运用“……的……是……的伞”句式进行诗歌的仿编活动,学习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提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www.daowen.com)
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具体可感的形象,能够丰富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情节性强的故事和结构性强的诗歌还能够在丰富儿童语言的同时,促进儿童分析、判断、综合、推理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童话故事《会动的房子》中,在前面埋下伏笔,描述了小松鼠建房子的地点:“小松鼠在树下发现一块大石头,由几块小石头拼成,很硬很光滑”;接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小松鼠在每一天看到的不同风景;最后在结局之前提出质疑,为什么我的房子会动?这样起伏变化的情节,本身就有利于学前儿童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推理。教师可在欣赏活动时,引导儿童进行反思和预测,最后再揭晓答案:原来是将房子建在了乌龟的背上。这样既有趣,又可以让儿童联系前文,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基于儿童的视角掀开现实生活的一角,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对于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提高社会适应性都是有一定作用的。有些作品的指向是儿童的日常生活,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常识。如故事《小熊拔牙》就是以拟人的方法告诉儿童要讲卫生,诗歌《洗手歌》能够教会儿童洗手的正确方法。有的作品则是向学前儿童传递社会的道德规范,从爱父母、爱家乡到爱祖国、爱社会,从培养自我意识到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内容非常广泛,通常以具体的人物或动物形象来对儿童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故事《小猪变形记》就是用小猪这样一个动物的形象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羡慕别人不认可自己的孩子形象。通过小猪模仿别的动物不成功的有趣情节,告诉儿童做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事情。故事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感知和理解小猪变形的整个过程和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小猪的心理活动,并对照自己的生活,初步树立自我认同的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