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构成要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构成要素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项专门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应由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这几部分构成。其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最后一层次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它是指在某一具体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综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分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前儿童倾听的习惯。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构成要素

一项专门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应由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包含途径、原则、方法与指导要求)、评价这几部分构成。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学前教育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阶段实施语言教育的标准和总方向,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总指导思想。

1.目标制定的依据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向和准则,关系着整个语言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目标的制订应反映我国现阶段的价值取向,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适量考虑地方文化特色,最重要的是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2.目标的结构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体系具有一定可供分析的结构:从纵向角度看,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从横向角度看,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具有独特的分类结构。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与学前教育总目标保持一致,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

首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的任务要求,是针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提出的,语言教育的总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学前阶段的语言教育都应以总目标为指导思想。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在语言发展方面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设计中,无论如何创新设计,归根结底离不开培养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的目标。

其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确立的。学前儿童某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活动目标是总目标在各年龄阶段的具体化。如《指南》在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中第2个子目标“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

表3-1 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1]

由表3-1可知,每一年龄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建立在上一阶段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其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5—6岁大班儿童,不仅要求其能说出故事情节,还要能根据已有情节猜想故事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续编、创编对学前儿童来说是较高一级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现,学前儿童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同时还要能准确地运用词汇有逻辑地编述故事。

最后一层次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它是指在某一具体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层次的活动目标一般由教师自己根据教材和所教班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等情况制订相应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可以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如讲述活动、谈话活动、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等;也可以是渗透在其他领域中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如音乐欣赏活动中要求儿童能够在聆听音乐后大胆表达自我感受,或在绘画活动中让儿童在完成创作后讲述自己的作品,或在体育活动中要求儿童听清指令完成动作等。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分类结构。

《纲要》中提出语言领域的目标为:“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指南》指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为:“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综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分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学前儿童倾听的习惯。倾听是学前儿童学会感受、理解语言的表现,也是儿童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当学前儿童学会倾听,才能理解语言的内容,学习运用语言的方式。《纲要》在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了“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的目标和“养成儿童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的要求。学前儿童倾听能力的重点应放在对汉语语音、语调的感知和对语义内容的理解上。培养学前儿童有意识地倾听、理解性地倾听和辨析性地倾听。

第二,培养学前儿童的表述能力。表述是以一定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如何向别人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人,才能与他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对于儿童来说,学前阶段是培养表述行为的关键时期,教育儿童的重点应是如何恰当使用口语表达,不断提升表述水平。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第三,培养学前儿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是让学前儿童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并尝试艺术性地建构语言方式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是艺术与语言的结合体,也反映了书面语言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前儿童感知不同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欣赏并理解文学作品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

第四,培养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行为。早期阅读行为是指学前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行为。《纲要》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儿童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可见早期阅读行为培养的关键在于激发学前儿童阅读和书写的兴趣,了解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掌握相关的阅读和书写准备技能等,为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做准备。

3.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目标的设计与表述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实施的成效,它对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重难点的把握、方法的运用等都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标设计的着眼点在学前儿童的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应遵循儿童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发展的规律,这是设计的起点同时也是落脚点,活动的设计最终是为了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让儿童享受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体验与成长。

②目标设计在方向上要与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保持一致。

教师制订的具体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为准绳,将概括性的目标具体细化到每一个活动中,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让学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经验。

③目标设计应包含认知、情感、能力三个方面。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方法分为认知、情感、能力三个方面。语言教育活动的认知领域目标应包含学前儿童对词汇、句型、简单语法等的掌握;情感方面应是培养学前儿童耐心倾听的态度、愿意表达自己需要和想法、敢于大胆讲述自身经历或图片故事等;能力方面包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理解作品内容、能续编和创编故事等。

案例分析

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中班诗歌《摇篮》语言活动目标设计:

1.认识到诗歌中“蓝天-星星”“大海-鱼”等事物的关联性

2.能够根据句式“……是摇篮,摇着……宝宝,……轻轻……,……宝宝睡着了”续编儿歌;

3.乐意与同伴交流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知与认识。

分析:以上活动目标是按照布鲁姆提出的目标分类来进行设计的,围绕诗歌内容,结合中班儿童年龄特点,对儿童提出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目标1是语言认知层面的,目标2属于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3是情感方面的升华,三条目标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知、行、情发展。

④目标设计需考虑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均有所侧重,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应考虑不同教育活动类型的特点,设计适宜的目标。比如,早期阅读活动着重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儿童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讲述活动偏重于培养学前儿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以及独立构思和清楚完整表达情感的能力;英语教育活动则偏重于激发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学前儿童语音的敏感性。如果是以文学作品、绘本故事等为载体开展的综合活动,目标设计将整合多个领域内容。

案例分析

大班绘本《像狼一样嚎叫》活动目标:

1.能专注地阅读绘本,感受故事主人翁自由自在的心情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3.在合作游戏中体会和朋友一起自由自在的乐趣。

分析:从以上活动目标可以看出这一绘本活动是作为一个综合活动来开展的,目标整合了语言、健康、艺术、社会领域的内容。如目标1是以语言目标为主,目标2是健康与艺术的整合,目标3则更多地强调社会领域的合作。这样的目标设计涵盖的内容丰富,在这样的整合目标设计下儿童能得到多方面能力的促进与发展。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目标能够为语言教育活动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因此,正确表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尤为重要。从表述的方式上来说,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设计中应用较多。行为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它指向语言教育活动结束后学前儿童所发生的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行为目标表述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①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即行为的实施者。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可能是教师也有可能是学前儿童自身。目前,在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理念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大多以儿童为行为主体,因此活动目标表述时站在学前儿童角度来描述的占大多数。若活动偏高控性,教师则为活动的主要实施者。

②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是描述行为主体所要达成的可观测、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时,常用以下一些行为动词来进行表述:

站在学前儿童角度描述的有:能、会、领会、理解、了解、熟悉、感知、知道、喜欢、爱、可以、发现、体验、尝试、认识、学会、愿意、乐意、敢于……

站在幼儿教师角度描述的有:引导、培养、指导、引发、发展、加强、调动、发挥、增进、增强、丰富、促进、提高、提升、激发、鼓励……

③行为的条件或情境。

它是指完成行为所需要的相关条件或特定情境。如“在了解……的基础上”“在……的情境下”“在……的前提下”等。

④行为的表现水平或标准。

这一点是对学习结果的描述,指的是用以评量学前儿童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学会仿编句式‘……是……吹的泡泡’”“能用恰当的重叠词如‘大大的’‘红红的’‘甜甜的’等描述故事中出现的事物”“感受儿歌中‘静悄悄’与‘热闹’的氛围,体验儿歌中的不同意境”等。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具体表述的要求有:

①涵盖面广,应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

②需具体、明确、操作性强,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www.daowen.com)

③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应有交叉重叠,下层目标需与上层目标关系密切;

④不宜出现活动过程、方法与手段;

⑤每一条目标必须保证行为主体描述上的统一;

⑥目标要考虑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应难易得当;

⑦每条目标要紧扣教育活动主旨内容,不能偏离主题创设目标。

案例分析

大班语言活动“动物职业介绍所”活动目标:

教师甲:

1.引导儿童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不同动物特性;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句续编故事;

3.激发儿童爱父母的情感。

教师乙:

1.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动物特性与“职业”的内在联系;

2.学习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述自己为小动物找工作的理由;

3.愉快地融入故事情节,明白父母工作的辛劳,更爱爸爸妈妈。

分析:两位教师针对语言活动内容都对目标进行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设计,每一条目标不重复。但是教师甲设计的能力目标相对比较宽泛,不够具体明确,且三条目标的行为主体不一致,第一和第三个目标均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表述的,第二个目标却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比较而言,教师乙的目标设计均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表述的,不仅具体且操作性强。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教给学前儿童语音、语调、词汇、句式、语法等,教会他们学会根据所处情境正确使用语言;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前书写能力;鼓励学前儿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欣赏与感受文学语言的美等。

1.内容选择的依据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不是随意制定的,它需要依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语言发展的规律;考虑不同活动类型和不同活动领域的特点。因此,在选择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舍掉与语言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内容。

案例分析

中班谈话活动

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今天中班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我爱我的好妈妈”。教师为了引发儿童的谈话兴趣,特意创设了一个引入话题“妈妈平时怎么陪你们的?”有一个小朋友接过老师的引入语马上答道:“妈妈经常带我逛超市,给我买好吃好玩的,有旺旺雪饼、浪味仙、薯片……”话音刚落,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探讨妈妈给自己买了什么好吃的。教师没有及时转移话题,大概有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班上孩子们都在探讨妈妈给自己买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当孩子们抢着表达得差不多了,教师才开始出示妈妈勤劳做家务、照顾小宝宝等方面的图片,让小朋友们围绕图片看图说话并说一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做的。说了不到两幅图就到课堂活动结束的时间了,教师赶忙说了一句:“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放学回去亲亲你们的好妈妈,帮助妈妈做家务吧。”一节谈话活动就这么结束了……

分析:该案例中的教师为了让儿童融入情境,激发孩子们的谈话欲望,用了一个提问引入活动。但一名儿童的回答引发了其他孩子的表达意愿,孩子们虽然都在积极地回应与表达,但其内容偏离了教师预先设置的谈话主题,偏离了这次谈话活动的主要目标。虽然整个活动看似热闹且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但教师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好吃好玩的主题上,并没有围绕“我爱我的好妈妈”的话题展开讨论和进行引导,主次颠倒,影响了整个谈话活动的目标达成。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马上转移话题,将孩子谈话的内容接过来然后转至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保持与谈话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谈话活动的教育目标,才能让此次的教育内容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在选择语言教育内容时,一定要紧紧围绕该节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尤其是重点要达成的目标来进行。这样,活动的内容才能为目标的达成有效服务,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2)舍下儿童不感兴趣和难懂的内容。

案例分析

大班《望庐山瀑布》古诗欣赏活动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大一班的语言活动是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师首先出示挂图,说明诗歌《望庐山瀑布》诗词的意思: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接着让儿童跟着朗诵诗歌,一句一句地跟读,然后让儿童一起从头至尾大声朗读。最后请大声想象亲自去看到瀑布后是什么感受……

分析:上述整个诗歌欣赏活动气氛沉闷,儿童不仅不感兴趣且表达的机会很少,几乎是一遍接一遍地跟着教师念诗,小学化倾向严重。中国古诗本身很好,但古诗的文言词汇大多精炼难懂,如三千尺、落九天等,这些都需要读者借助语言的夸张表现手法和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才能理解。大班儿童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晦涩的古诗已经超出了他们当前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因此不宜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学习。儿童即便学会朗诵了,也只是依葫芦画瓢,不能真正理解古诗背后的意义,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兴趣是支配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孩子们就会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积极的态度。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必须考虑学前儿童的兴趣点和思维发展特点。教师可运用以下三种策略来协调语言教育内容与学前儿童兴趣之间的关系:

其一,教师预设一些既能促进学前儿童发展,又是儿童感兴趣的内容。

其二,观察学前儿童,及时捕捉儿童的兴趣点,由学前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生成活动内容。《纲要》中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其三,对一些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确有必要,但难以直接引发学前儿童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参与活动。如儿童不太喜欢刷牙,教师运用有趣的绘本(《我的牙齿,你的牙齿》《牙齿的故事》《沃森太太想要你的牙》等)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舍弃脱离学前儿童实际生活的内容。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应该“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一些远离本地区本民族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内容应当慎重选择,如果要选,也必须基于儿童一定的知识准备,创设条件让学前儿童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后再围绕此类教育内容开展活动。

案例分析

儿歌《冬爷爷》

冬爷爷从不端架子,戴着一顶冰帽子。

冬爷爷从来不怕冷,长着一把冰胡子。

喊来了北风变魔术,风儿呼呼吹哨子。

让清亮的小河结了冰,变成了一面大镜子

溜冰的小朋友飞了来,就像一群小燕子

冬爷爷,高兴了,摸了摸自己的红鼻子。

再变把雪花轻轻撒,大地盖了白毯子。

小朋友高兴得跳起来,用白雪堆了个老爷子。

那就是咱们的冬爷爷,笑眯眯还是老样子:带了个铁桶当帽子,红萝卜就是红鼻子!

分析:《冬爷爷》这首儿歌题材虽然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但是许多南方地区的小朋友从来没接触过下雪的天气,学前儿童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必须借助具体的感知经验来认识和思考问题。儿歌中的很多场景学前儿童因为没有生活经验因此无法展开想象,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且这首儿歌相对较长,学前儿童由于年龄小没有办法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要让儿童在一次儿歌学习活动中初步掌握儿歌的具体内容确实有些困难。如果在没有见过雪的地方选择这首儿歌开展语言教育活动不仅不切合儿童生活实际,且超过了学前儿童的能力接受范围。

(4)舍去不符合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内容。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要会选择难度适中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内容,必须掌握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

如看图讲述活动,不同的图片就代表了不同的内容。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选择的图片肯定不一样。小班儿童由于语言刚刚发展,思维简单,不能要求他们说出一个复杂的故事,因此不能选择过于复杂的图片,单张图片即可。图片人物要少,形象要突出,与背景形成明显对比,使儿童易于观察与描述出事物的显著特征,如画有人、动物、植物以及一些常见物品的图片。对于中、大班的儿童来说,语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与坚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个时候的儿童不仅能观察到图片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会注意到图片的细节,因此,为中、大班儿童选择的单张图片可以相对复杂一些,不仅有人物,而且有情节,画面较为丰富,有一定的背景和细节内容。儿童除了要讲出图片上所描绘的对象及特征,还要将图片上的细节描述出来。此外,还可以为大班儿童选择故事情节推进明显的多张图片,如简单的连环画等,让儿童按顺序将多张图片的内容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甚至还可以将图片顺序打乱,让儿童自由排图进行讲述,发展他们的想象讲述与创造讲述的能力。

2.内容的结构定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内容。

(1)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内容。

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根据既定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前儿童进行语言系统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普通话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普通话教育,既是推行相关国家政和规定,也是实现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重视对普通话的学习。学前阶段是儿童形成口语、发展口语的重要阶段,儿童学习普通话会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词汇教育。首先要丰富学前儿童的词汇量,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础,儿童掌握的词汇越多,交际能力也会越强。其次,要帮助学前儿童正确理解词义,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

第三,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对话训练,首先,教师要为学前儿童提供日常谈话的机会,即多与儿童交流,帮助儿童领悟谈话规则的含义;其次,教师要通过谈话活动对儿童进行对话训练,围绕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谈话。第二种为独白言语训练,由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教师要主动指导学前儿童构思讲述内容,并用连贯的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出自身的经历及感受。

第四,文学教育。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前儿童阅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让儿童在倾听、理解的过程中感受多种文学体裁的差异;其次,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创造性地运用文学作品的语言,例如,让学前儿童通过表演的形式演绎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还可以指导儿童仿编文学作品,学前儿童组织语言的能力会在多次练习中得到提升。

第五,读写教育。读写教育是为学前儿童入学后的书面文字学习做准备。教师要指导学前儿童阅读图书,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前儿童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此外,教师可以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当的识字准备教育、书写准备教育,为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拼音以及汉字结构打下基础。

(2)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内容。

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是将语言教育渗透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游戏活动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充分而广泛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有时也可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语言领域的教育内容,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方面的随机教育,使儿童能在真实的生活与学习场景中运用语言。只有将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内容与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结合起来,彼此配合,相互补充,才能把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