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环境论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对儿童语言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否定儿童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根据语言获得理论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和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
1924年著名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正式提出儿童语言获得机制的理论,他认为儿童获得语言是通过模仿成人。后来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学前儿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语言的观察和学习而发展语言能力的。怀特赫斯基等人对传统的模仿说进行了改造,并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他们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儿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重新组合成新的语言内容,表达新的看法。学前儿童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模仿,包括即时性模仿、延迟模仿和选择性模仿。各种类型的模仿相继出现,使儿童能迅速掌握和运用语言。
童言童趣
学舌
乐乐2岁6个月大了,在大约三十天时,她见谁学谁说话。
妈妈:“乐乐,请你不要打扰我,到外面活动活动好吗?”
乐乐:“乐乐,请你不要打扰我,到外面活动活动好吗?”
妈妈:“乐乐,讲完故事去睡觉好吗?”
乐乐:“乐乐,讲完故事去睡觉好吗?”
奶奶:“乐乐,你尿完没有?”(奶奶带她去小便)
乐乐:“乐乐,你尿完没有?”
老师:“乐乐,你真勇敢,真棒。”
乐乐:“乐乐,你真勇敢,真棒。”
乐乐:“阿姨,可以让我玩吗?”
出纳:“哦,让我看看有用吗?”
乐乐:“哦,让我看看有用吗?”
出纳:“哦,没用,你可以玩。”
乐乐:“哦,没用,你可以玩。”
童言分析: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重复使用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4.有改动)
(二)强化说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都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结,语言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起着关键性作用。斯金纳把语言看成一种行为,认为儿童发展语言能力是通过食物或成人的语言声音、动作手势等强化进行的。他认为儿童的语言行为如果受到成人的鼓励和表扬,那么这种语言行为将会保持和加强,最终形成一种语言习惯。反之,这种语言行为将逐渐消退。
(三)中介说
中介说,即传递说,行为主义理论的“刺激-反应”中,又增加了新的刺激,引起新的反应[4]。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汤勒曼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中介变因”的概念,后来,一批心理学家如莫勒、斯坦茨等人把这一概念应用到了儿童语言研究中,形成了“中介说”。这一学说在行为主义理论“刺激-反应”的链条下又增加了“传递性刺激-传递性反应”的中介。他们认为,一个新的词语或者一句新的话语都具有新的刺激性质,可以引发新的条件反射。学前儿童在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外界新的语言刺激而产生新的语言行为。
童言童趣
关于生命
啾啾问爸爸:“什么是生命?”
爸爸举例说:“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动物就是会动的……”
啾啾打断爸爸,指着屋里的一盆植物说:“那不是生命。汽车是生命。”
爸爸笑了,赶紧解释说:“会动的不一定是生命,比如汽车;不会动的也不一定不是生命。生命就是活着,能从小长到大的,比如植物。”
爸爸说完,问啾啾:“蚊子是不是生命?”
啾啾有些犹豫,也许因为她从未见过蚊子从小长到大。
爸爸对啾啾说:“活着的东西会死。看一个东西是不是生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它会不会死。”
啾啾好像明白了,说:“蚊子会死,是生命。”
爸爸再问:“那汽车呢?”
四岁的啾啾笑了,说:“汽车不是生命,怎么会死呀?”
童言分析:爸爸的名词释义带给了啾啾新的思考,有了新的语言反馈。新的语言刺激让孩子有了新的语言行为,在新的语言情境下进行事物的辩证推理。成人可以在与孩子的日常对话中给予儿童适当的新词汇或语句刺激,激发儿童主动推理思考,构建自身新的语义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