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可以定义为情感、感情,它是个体在一种状态或者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对个体的幸福来说是很重要的状态。情绪是由反映个体状态或当前相互作用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行为来表现的。情绪也能采取更为特定的形式,如高兴、害怕、生气等等,这取决于当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个体。[5]通常,情绪和情感两个词可以通用,但在某些场合它们表达的内容却有所不同。情绪更加外露、强烈和短暂,如:狂喜、愤怒、悲伤等。情感则是具有深沉体验的感情,更稳定和持久,如爱、恨、责任感等。
情绪发展在儿童早期的一个最重要变化就是谈论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在2至4岁,儿童用于描述情绪的词汇数量明显增加。[6]成人可以和学前儿童谈话、讨论,帮助他们应对紧张、悲伤、生气、痛苦或内疚等情绪。在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瞬间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安,调控自身的情绪。比如当有孩子看到同伴摔倒后嘲笑同伴时,教师可以用语言来引导他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同伴的感受。当孩子被教师请到讲台展示却犹豫不决时,教师可以用语言鼓励孩子:“你可以的,老师相信你!”在语言提示的作用下,孩子的紧张和不安可以得到适当的缓解。
语言教育不仅有助于学前儿童调控自身的情绪,还可以促进孩子们情绪情感恰当而充分的表达。比如在进行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语言教育活动时,学前儿童通过教师的语言示范引导,可以创编出“妈妈的头发有多长我就有多爱她”“妈妈做的饭菜有多香我就有多爱她”“爸爸的力气有多大我就有多爱他”等丰富的词句。通过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加强,词汇逐渐丰富,运用的句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www.daowen.com)
语言教育除了对学前儿童自身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关于本国文化、传统道德、风俗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运用这些作品开展适宜的语言教育活动,挖掘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对学前儿童开展启蒙教育,不仅传承了文化,同时还可以在道德情操方面对学前儿童进行熏陶。
语言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服务的。国家对人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需要渗透在语言教育中,语言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五大领域的教育都离不开语言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对学前儿童更是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前儿童的三观。语言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交互越来越频繁,口语的远距离交际和间接交际为社会发展赢得了时间、速度和效益,未来社会对人语言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学前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教育应当抓住这一时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