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为促进交流与合作,探讨语言的本质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为促进交流与合作,探讨语言的本质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语言的本质,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比如我们一听到“狗”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汪汪”大叫、食肉、用四条腿走路、可以帮助人类看守家园的动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甚至产生不同的方言。为了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儿童需要学习除自身民族语言以外的语言。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为促进交流与合作,探讨语言的本质

究竟何为语言?这个问题很难给出完美的答案,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会有不同的释义,不同的学者也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就语言的本质,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

(一)语言——符号的代表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的用来代表某种现象或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代表和指称某一种现实现象。比如我们一听到“狗”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汪汪”大叫、食肉、用四条腿走路、可以帮助人类看守家园的动物。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狗”这个符号,“ɡǒu”是它的语音形式,“会‘汪汪’大叫、食肉、用四条腿走路、可以帮助人类看守家园”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

语言作为符号的本质特点揭示了两点:语言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因而它不是自发产生的,儿童需要在丰富的社会语言环境和后天的专门学习中才能掌握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符号指向性表明其在固定社会群体中的唯一不可替代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甚至产生不同的方言。为了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儿童需要学习除自身民族语言以外的语言。

(二)语言——信息传递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人们进行言语活动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想法,传递某种信息。比如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祝贺、感谢、道歉、喜爱、生气等;表明自己的态度,如让步、赞成、否定、支持等;还可对事物进行陈述、判断、推理等。当然,信息传递的方式除了语言以外,还有身势语等非语言形式,但其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大多时候仍需借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我们常会看到婴儿可能由于饥饿、疼痛、疲倦等不愉快的感觉或有其他需要而大哭大闹,但此时婴儿还不会使用语言,因此常让家长感到头疼,其需求也可能得不到满足。当儿童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以后,便能将自己的想法正确地传递给家长,这便是语言作为信息传递桥梁作用的重要体现。

童言童趣

片段一(2016.4.19):

儿子吃火锅时问:“妈妈,你今天高不高兴?”

妈妈:“我很高兴啊。你呢?高不高兴?”

儿子:“我很高兴,因为有你陪在我身边……”

片段二(2016.5.1):

妈妈:“你要把爸爸送给美女吗?”

儿子:“嗯,可以。”

妈妈:“那把妈妈送给帅哥好不好?”

儿子摇头大声说:“不!不行!”

妈妈:“为什么不行呢?”

儿子:“就是不行。妈妈,我就是帅哥!”

片段三(2017.2.12):(www.daowen.com)

妈妈:“你还有两天就要上幼儿园了。”

儿子:“好惨哦!”

妈妈:“为什么?”

儿子:“我觉得幼儿园一点儿都不自由!”

童言分析:片段一中孩子借助语言表达了妈妈的陪伴对自己心情的影响;片段二中孩子与妈妈的对话表达了妈妈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性,同时希望妈妈也认可自己;片段三中孩子用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情的深切感受,负向的情绪其实是想传递给家长信息:他一点儿也不想上幼儿园。当孩子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成人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所思所想,语言的信息传递促进了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

(资料来源于主编个人家庭日志记录)

(三)语言——社会交往的必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语言的发展能帮助人们了解世界、了解他人,并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人们可以依靠语言更广泛地开展人际交往,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便会中断。语言是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有了语言,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可以借助其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想法,这样便降低了儿童游戏活动时产生误会、打闹的概率。比如当儿童想要玩同伴的玩具时,不是直接抢过玩具,而是事先用语言征得同伴的同意,用商量的语气询问:“我很喜欢你的玩具,可以借给我玩一会儿吗?”这样的语言交流不仅让同伴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且在对方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更容易得到同伴的许可,减少了同伴互动时的纷争。同样,当儿童能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儿童的认知与感受,促进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

(四)语言——思维的工具

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同样,思维过程也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并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者,使其产生共鸣,同时产生自己的思想。比如,儿童对客观事物的思考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4岁的孩子在搭建积木时,一边搭建一边自言自语道:“先是一座楼房,楼房的这边是一座小桥,小桥下面是一条小河,小河里要有一条小船……”儿童正在用语言计划着自己的行动顺序和过程。有的儿童在计算时间时,边掰小手指边说:“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后天星期四,不对不对,后天星期三”,出声的思考让儿童提醒自己说错了,需要更正。这些都说明思维是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运用语言来计划、引导、管理自己的行为,这种用以自我调节的语言运用被称作“私人语言”,它是儿童早期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1]

语言和思维不分先后,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反之亦然,一个社会不可能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而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语言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一种符号的代表,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交流与思维的重要工具。儿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了解他人传达的意思,帮助自身记住各个物体的命名,能够通过对物体的描述,更加快速地掌握新事物的概念。在学前阶段开展语言教育活动会对儿童的社会性、思维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家长和老师应格外注意在学前期为儿童语言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童言童趣

然然一天天地大了起来,每次从幼儿园接回她,总会发现她有很多的变化:个子见长,也瘦了一些,清秀了一些,尤其是心思多了一些。她会冷不丁地跟我说:“我不喜欢你,我不爱你了,再也不跟你好了。”并且在早晨醒来时拒绝我亲她,会对我非常不耐烦,会用脚踹我,抬手打我,气得我一天也不想再理她。

然然在不高兴的时候,时常这样对我说:“我不喜欢爸爸,不爱爸爸。”我问为什么。她就说你是男人。

终归我是不能跟她一般见识。于是就带她出去散步,然后再给她买根冰棍。这个时候然然会搂着我的脖子说:“爸爸,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老师说,女儿小时候不跟爸爸好,长大了就跟爸爸好了。”

童言分析:可以看出案例中然然的每一句话其实都不是出自真心,而是在对老师话语进行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反馈。然然将这种思考和理解不仅表现在了口头言语上,还化作了具体行动。如果然然没有对老师的话进行认真思考并加以自己的理解,那么案例中的那些趣味镜头就不会得以呈现,然然也不会用反语的方式对爸爸进行反击。孩子的句句“真”言受到了其对语句认知和理解的影响,教师的语言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孩子的思维又反过来影响其语言的外在表达。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资料来源刘书宏.你不就是希望我快乐吗[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