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式管理的智源:必备的18部典籍

中国式管理的智源:必备的18部典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三国演义——企业家的必备案头书“少年时阅读可能是看热闹,故事多变有趣;年轻时阅读可能对小说中种种人物的性格的描写以及他们的为人之道感兴趣;年纪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各方人物斗智斗力、巧弄权谋方面。”

15.三国演义——企业家的必备案头书

“少年时阅读可能是看热闹,故事多变有趣;年轻时阅读可能对小说中种种人物的性格的描写以及他们的为人之道感兴趣;年纪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各方人物斗智斗力、巧弄权谋方面。”今天,很多企业家把它当案头的必备之物,而将其智谋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

《三国演义》:

企业家的必备案头书

释典

《三国演义》其实是《三国志演义》的简称,是中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1330年?~1400年?),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原名罗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

《三国志演义》的绝大部分素材来自史书,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以外,裴松之的注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是《三国志演义》的素材来源。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三国演义》问世后,一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上至帝王将相,下达平民百姓,都对《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耳熟能详。清朝廷更是把《三国演义》看成是治国、治军的方略,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的典范。摄政王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满文《三国演义》前面所载的谕旨中说:“谕内三院:着译《三国演义》,刊刻颁行。此书可以忠臣、义贤、孝子、节妇之懿行为鉴,又可以奸臣误国、恶政乱朝为戒。文虽粗糙,然甚有益,应使国人知此兴衰安乱之理也。”

《三国演义》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作品,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教授所言,“少年时阅读可能是看热闹,故事多变有趣;年轻时阅读可能对小说中种种人物的性格的描写以及他们的为人之道感兴趣;年纪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各方人物斗智斗力、巧弄权谋方面。”今天,很多企业家更是把它当案头的必备之物,而将其智谋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间的,俗称嘉靖本,24卷。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流传最广。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三国演义》与企业管理

《三国演义》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有重要的借签意义。

《三国演义》第38回,诸葛亮在与刘备第一次见面时就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局势,指出: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简明分析了荆洲和益洲的重要战略地位,最后告诉刘备,将军欲成霸业,应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这便是古今称道的隆中决策。在这个著名的决策中,既有远景战略规划——图中原,又有指导战略目标——以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又有逐步实施战略的措施——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可以说,正是由于刘备集团实施了这一正确决策,蜀国才得以绝处逢生,与先期建立的魏、吴政权鼎立天下,存在和延续了四十余年。

千变万化的谋略是《三国演义》的精华部分。《三国演义》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其间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以百计。而在战争描写中“斗智优于斗力”,对制胜之道的寻绎是书中精彩的章节。

如书中第18回“贾文和料敌决胜”中,曹操正在与刘表、张绣激战,荀彧从许昌来信称袁绍要兴兵进犯许都。曹操担心许都,心慌下令退兵。张绣得知后追赶,贾诩阻止道:“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不信,力劝张绣追赶,果然大败。这时贾诩却建议“今可整兵再往追之”,并断言“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张绣依言而行,果然大胜。刘表后来请教贾诩因由,贾诩解释道:“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在这里,预知敌我,以变制变,是贾诩取胜的妙诀。

书中这样一类例子不胜枚举。诸葛亮“增灶退司马”,是针对司马懿多谋多疑的心理,以弱示强;曹操濮阳破吕布,是看准吕布的勇而无谋,使用的是“诈死”;“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因敌粮多兵少,贵在以快取胜;司马懿战败公孙渊只因“贼饥我饱”要在按兵不动。

“今宜从权,不可拘执常理。”诸葛亮这句话就是种种政治、军事、经济角逐的一条普遍原则。现代企业要使自己在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需求动态,了解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注意竞争对手的策略招数,不断采取正确的对策变于人先。

整部《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动态竞争整合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三国各集团人士彼此智慧竞合的交往实践过程。三国领袖者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各使尽招数应对人才的争夺战。

刘备善用情感动人。他三顾茅庐,感动孔明,定下陇中策;摔阿斗,抚赵云,妙得万人心;送徐庶,洒别泪,使众人感之叹之。

曹操招贤纳士,善于人才的科学匹配。《三国演义》第67回,张辽、李典、乐进合力守卫合淝,曹操对此三人各人任务的安排就极为精到。曹操明确指示:“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三位将军,张辽有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会坚决执行曹操以攻为守的指令;李典则“素与张辽不睦”,但豪爽直率;乐进是个中间人物,态度模棱两可,对张、李二人都不敢得罪,并有些怯战。这样的三人,在曹操的巧妙安排下,让三人性格互补,以团结对敌,谋求最佳的整体效应,使团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把不可一世的吴军打得七零八落,令“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孙策则能用人之长。他的临终遗言“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充分反映了他在识人的基础上的用人之长。

周瑜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不愿受制于人。他的这种性格对于协调内部人际关系可能有些障碍,但面对强敌时,则能表现为坚强不屈,敢于抵抗。后来周瑜有历次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华证明了孙策的识人、用人之明。张超不同于周瑜,他老于世故,为人圆滑,对于调节内部关系,处理内部事务,非常有经验。但也因他过于世故,所以缺乏进取,立足于守,所以一旦负责外交事务就免不了要丧权辱国。可见“内事不决问张超”的决断也是极为英明的。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涉及到时间管理信息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启发与价值可以说是全方面的。也因此,现代许多企业家将其作为案头必备书。

大家眼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本如何分析形势、调动有利因素、战胜对手、壮大自己的书,值得日本企业家好好研读。

——大桥武夫东洋精密工业公司前总裁

松下成功,功在《三国》!

——松下幸之助松下集团创始人(www.daowen.com)

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

——成君忆《水渚三国》作者

东方的企业家不能采取纯西方式的管理,而应该将一些中国的文化因素与西方科学的管理理论相结合,比如运用三国精神、围棋理念来管理企业。

——蔡绪锋泰国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执行董事会主席和首席行政官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

1.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第1回》

2.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1回》

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第1回》

4.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三国演义·第60回》

5.今宜从权,不可拘执常理。——《三国演义·第73回》

6.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三国演义·第29回》

7.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三国演义·第13回》

8.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三国演义·第45回》

9.既得陇,复望蜀。——《三国演义·第67回》

10.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三国演义·第53回》

11.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三国演义·第61回》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演义·第85回》

13.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三国演义·第44回》

14.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三国演义·第67回》

15.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三国演义·第36回》

16.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三国演义·第103回》

17.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三国演义·第17回》

18.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演义·第87回》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演义·第97回》

20.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演义·第21回》

21.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三国演义·第63回》

22.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三国演义·第71回》

23.吾手中宝刀却不老!——《三国演义·第70回》

24.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第5回》

25.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三国演义·第38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