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战国策——谋略与雄辩宝典
《战国策》无疑是一部古今适用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名著。其中众多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战略和策略完全可以运用在当下风起云涌、斗争异常激烈残酷的国际环境中,其中的竞争智慧对当代人开拓进取的各项活动都大有裨益。
《战国策》:
谋略与雄辩宝典
释典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按国别记述,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载了共245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它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但就总体而言,此书主要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纵横之势,长短之术,诡谲之计充溢全书。在《战国策》中,“计者,事之本也”(《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谋略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在人生观上,纵横家的思维也与当时的主流史书完全不同。纵横家们更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谋取个人的“势位富贵”《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中,苏秦发自内心的感慨道:“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这样的思想在《国语》、《左传》诸书中都不曾有过。这在当时是观念的重大转变。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战国策》中,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群体——策士们为了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奔走列国,游说国主,以三寸之舌抗衡九鼎之宝。一切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的:“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后来便逐渐残缺不全。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从士大夫的私人藏书中访求书籍,并加以校订,正其谬误,又重新凑足了33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巩所校订的《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所以,历史上就存有两种文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本,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今人缪文远等人对《战国策》有较深入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整理本是较好的一种通行本。
《战国策》与企业管理
《战国策》深入地描写了在先秦历史和文化的广阔背景下纵横家的政治思想、用人主张、人生哲学及处世方针等,展现了他们重势、重利、重时、重自我的思想特征。
首先,《战国策》反映了重民思想。
在《齐策》中,齐王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生动的对话,明确表现出《战国策》中“以民为本,以君为末”,先民后君的重民思想。这与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的思想是相通的,充分反映出战国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的高涨。这种思想也是现代企业人性管理大行其道的思想基础。
创新也是《战国策》的一大主题。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代,每个国家都前途未卜,顺应时势、破旧革新是当时所有国家急需要做的事。《赵策》中所记载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事,就是一次重大的破旧求新的改革,赵国统治集团对此引起一场激烈争辩。不少人反对武灵王的改革,公子成是反对“变服骑射”的代表,他把“中国”说得尽善尽美,认为“胡服骑射”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叛学者,离中国。”而赵武灵王则认为,应该“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然后又质问道:“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他坚决主张“便国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故而“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赵武灵王终于冲破赵国贵族集团的重重阻挠,弃旧图新,施行了“胡服骑射”,促使赵国强盛,在军事上做出贡献。
当今社会,创新更是关键词。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创新才有出路,这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对于用人问题,《战国策》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它批驳了认为“当今之世无士”的观点,指出当今之世并非“无士”,而是统治者不爱士,不用士;用人不能责全求备,应该扬其长而避其短。
《秦策》中,姚贾反驳秦王说,在用人问题上“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即使是“监门子”,只要他有才干,肯为国家出力,有益于社稷,国君就应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各尽其才。
鲁仲连也对孟尝君提出要“人尽其才”。他说:“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yǎo姚)耨(nòu)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这一精辟见解,反映出《战国策》对用人问题的朴素辩证观点,不但是当时的领导者们应该奉为圭臬,现代领导者也应该将其作为用人的准则。
当然,《战国策》中所过分宣扬个人的利益追求,不求信义道德,过于着眼当下实际,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等,也是值得现代企业领导者引以为戒的。
大家眼中的《战国策》
《战国策》无疑是一部古今适用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名著。其中众多的处理国际斗争和关系的战略和策略完全可以运用在当下风起云涌、斗争异常激烈残酷的国际环境中。而且由于国家、团体、个人就利益主体而言具有的可比性,所以《战国策》中的竞争智慧对当代人开拓进取的各项活动都大有裨益。
——张剑荆《中国经济时报》副总编辑国际问题观察家
大雄辩家苏秦在那时就提出了政治权谋与日常道德仁义断然无涉的思想,这与西方政治科学开山祖师马基雅维利的见解不谋而合。
——黑石《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作者
战国时代,也是当时中国天下的全球化时代,天人争胜以及先民直面乱局而生发的圣贤君子气度——他们的谋略和智慧属于今天所说的“公开化”,或者有利于今天中国人的“自我完善”。
——余世存作家
《战国策》中的管理智慧
1.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战国策》
[译文]三寸长的舌头,强过千百万的雄兵;一个人论辩的力量,重过九个鼎的镇国之宝。
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译文]丢了羊再补着圈,也还并不晚。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译文]记住以前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
4.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战国策·秦策》
[译文]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难以施行诛罚;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够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烦劳大臣。(www.daowen.com)
5.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秦策》
[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6.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战国策·齐策》
[译文]庄稼没有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国君?
7.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战国策·楚策》
[译文]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
8.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战国策·楚策》
[译文]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
9.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胜任之常道也。——《战国策·赵策》
[译文]太阳升到正午时就开始落,月亮圆到满盈时就开始亏。万物都是盛极而衰,这乃是自然规律。不论是进还是退,不论是伸还是缩,都随着时间变化,这乃是圣人所认定的常理。
10.三人成虎,十夫折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战国策·赵策》
[译文]三个人说有虎,大家就会相信有虎;十个人说大力士可以折弯铁椎,大家也会相信是事实;众口一词,就可以使事物迁移变化、不翼而飞。
11.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魏策》
[译文]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还只是一半。
12.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战国策·燕策》
[译文]善于开拓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不一定有好的结局。
13.以财交者,则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楚策》
[译文]因为财富而结交的朋友,财尽交情也没有了;因为容貌而爱的人,容颜老去爱也尽了。
14.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战国策·魏策》
[译文]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15.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战国策·秦策》
[译文]一个人在贫穷时,连父母也不把他当儿子看待;等到他富贵了,就是亲戚也都害怕他。看来人生在世,对于权势富贵,怎么能够忽视呢?”
16.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战国策·燕策》
[译文]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患。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
17.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然形神不全。——《战国策·燕策》
[译文]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
18.归真返璞,则不辱。——《战国策·燕策》
[译文]返朴归真,则终身不辱。
19.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战国策·燕策》
[译文]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树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
2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21.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2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2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24.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