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式管理:18部典籍中的六韬

中国式管理:18部典籍中的六韬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六韬——韬略鼻祖武经“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0篇,近2万字。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战略问题。《六韬》的答案是“六守”。《六韬》提出了“五材”,“十过”说。可见,在用人这个问题上,《六韬》的思想是格外理性的。

7.六韬——韬略鼻祖武经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六韬》一书内容丰富,论述详瞻,涉及到了当时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兵学体系,堪称先秦军事著作中的集大成之作,在不少问题上,具有独创性的启迪意义。《六韬》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现实意义同样非常重大,它对企业的目标管理、组织结构、人才战略、激励措施以及决策、执行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都有很好的借签意义。

《六韬》:

韬略鼻祖武经

释典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

姜太公,商周之际军事谋略家。因立国于吕的姜姓部旅后裔,故为姜姓,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周初任“太师”,被尊为“师尚父”,因此又有“吕尚”之称。又以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0篇,近2万字。

其中,第一卷《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十二篇;第二卷《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战略问题。

第三卷《尤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重点阐述了将帅问题。

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十二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第五卷《豹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八篇中,着重论述了各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第六卷《犬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十篇中,论述了车、骑兵的组编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

由上述可见,《六韬》内容丰富,论述详瞻,涉及到当时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较完备的兵学体系,堪称先秦军事著作中之集大成者。它在不少问题上,具有独创性的启迪意义,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六韬》今译本有毛元佑的《白话六韬》。

《六韬》与企业管理

作为一部兵家“武经”,《六韬》里有许多思想值得现代企业家们好好琢磨。

领导者的个人修养

组织内部成员的关系往往可以决定组织的发展去向,所以《六韬》开篇就讲了领导者与组织成员的关系。“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要求组织领导者关注组织内部成员的要求,而不能以一己之喜好行事,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应该从“道”的层面上对自己严格要求。

领导者的这个“道”就是“仁”“德”“义”。“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六韬·文韬·文师》)。意思是说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领导者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六韬》的答案是“六守”。依《六韬》的观点,所谓“六守”,即“仁爱、正义、忠诚、信用、勇敢、智谋。”

人才战略:

任才使贤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才能。那么,什么样的人是领导者可以任用的优秀的人才呢?《六韬》提出了“五材”,“十过”说。

“五材”即勇、智、仁、信、忠。因为“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六韬·龙韬·论将》)。

“十过”即“勇而轻死”、“急而心速”、“贪而好利”、“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洁而不爱人”、“智而心缓”、“刚毅而自用”、“懦而喜任人。”因为如果一个人勇敢而轻死,就容易被敌人激怒;暴躁而急于求成,就容易被敌人拖垮;贪婪而图谋私利,就容易受敌人贿赂;仁慈而偏于姑息,就容易被敌人动摇;聪明而胆小怕事,就容易被敌人胁迫;诚信而轻信别人,就容易被敌人欺骗;廉洁而近于刻薄,就容易被敌人轻侮;多谋而犹豫不决,就容易遭敌人袭击;刚强而过于自信,就容易被敌人利用;懦弱而依赖他人,就容易受敌人愚弄。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识人,将不同的人安排于不同的职位上,使其名实相符。“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六韬·文韬·举贤》)。意思是说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可见,在用人这个问题上,《六韬》的思想是格外理性的。

当然,这种理性还表现在它对物质激励的重视。“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六韬·文韬·文师》)。意思是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瓦解竞争对手:

任何一个组织,其内部的和谐是取得外部竞争胜利的基础,其外部竞争的胜出也会为其内部的稳定提供肥沃的土壤,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对外的关系处理上,《六韬》提出“文伐”。当组织与外部发生冲突时,不仅需要靠自身的过硬的条件,更应该通过一些非常的方法去削弱对方的力量,瓦解对方的意志。

《六韬·武韬·文伐》里列举了12种方法: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即依照敌人的喜好,顺从他随志愿。这样,他就会滋长骄傲情绪,而肯定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再因势利导,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亲近拉拢敌君的近臣,以分化敌国的力量。敌国近臣如怀有二心,必然降低忠诚程度。敌国朝中没有忠臣,他的国家必定面临危亡。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暗中贿赂收买敌君大臣,和他建立深厚交情。这些人身居国内而心向外国,敌国就必将发生祸害。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助长敌国君主的放纵享乐,扩大他的荒淫欲望,用大量珠宝贿赂他,赠送美女讨好他。言辞卑下,曲意听从,顺从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这样,他就忘记与我斗争,而放肆地发展自己的邪恶行为了。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

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故意尊敬敌国的忠臣,送给他微薄的礼物,与他出任使者前来交涉时,故意加以拖延,而对所交涉的问题不予答复,极力促使敌君改派使者,然后再诚心解决所交涉的问题,向他表示亲近以取得他的信任,从而使敌国君弥合与我国的关系。这样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敌国的忠臣和奸佞,就能够离间敌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谋取敌国了。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收买敌国的大臣,离间敌君在朝外的大臣,使其有才干的大臣里通外国,造成敌国内部自相混乱,这样敌国就很少有不灭亡的。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即要使敌国君主对我深信不疑,就必须赠送大量礼物加以贿赂,同时收买他左右亲近大臣,暗中给他们好处,使其君臣忽视生产,造成财粮匮乏,国库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即用贵重的财宝贿赂敌国君主,进而乘机与他同谋别国,所图谋的又对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后必然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国与我的关系。关系越密切,敌国就必然会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而被外国利用,最终必遭惨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用显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让他身临危难,给他以势倾天下的感觉,顺从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使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的功绩。再恭维他德比圣人,这样他必然会狂妄自大而荒废政事了。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即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样必然获得他的信任从而获得取其内情。秉承他的意志顺从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亲密。获得他的信任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像得到神助似地轻松把它消灭。(www.daowen.com)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用各种方法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凡是臣民没有不爱好富贵,厌恶死亡和灾祸的。暗中许诺尊贵的官位,秘密赠送大量财宝,来收买敌国的英雄豪杰。自己国内积蓄充实,外表却装作贫乏。暗中收纳敌国的智谋之士,使他与自己图谋大计。秘密结交敌国勇士,借以提高我方士气。尽量满足这些人取得富贵的欲望,并不断使之滋长。这样,敌国的豪杰、智士就转而成为我的党徒。这就叫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敌国君主虽然还拥有国家,但视听已被闭塞,还怎么能维持他的统治呢?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扶植敌国奸臣,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淫乐,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进献良犬骏马,使其沉溺犬马声色以疲惫身体;经常报以有利的形势,以使他高枕无忧。然后观察有利时机,与天下人共谋夺取他的国家。

《六韬》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现实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对企业的目标管理、组织结构、用人战略、激励措施以及决策、执行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都有很好的借签意义。

大家眼中的《六韬》

姜子牙(太公)这个人很了不起,一切鬼神都可以收拾,我们要多加研究他。

——毛泽东

看太公《六韬》,太公圣人也。观敬胜怠之言,决非阴谋者也。而后世以为阴谋者祖焉,以其有鹰扬之功也。

——王筱汀近代学者

所谓的民主可以追溯到林肯1863年所讲的民优民智民强。实际上中国在3000年以前,姜太公的《六韬》里面就讲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后来过了几百年,到了孟子,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以民为本的思想中国人比美国人、比发达国家早几千年,真正讲以民为本思想的老祖宗在中国。

——潘承烈经济学者

《六韬》中的管理智慧

1.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六韬·文韬·文师》

[译文]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2.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六韬·武韬·发启》

[译文]有大智的人不夸耀他的智慧,有深谋的人不显露他的谋略,有大勇的人不只凭血气之勇,图大利的人不只顾自己利益。

3.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六韬·武韬·发启》

[译文]想取得天下的人,就像猎取野兽一样,天下人都有分享猎物的心;好像同船渡河一样,渡过了,大家就达到了共同的目的,失败了,大家都受害。这样做,天下人都只有欢迎他的理由而没有反对他的理由了。不掠夺人民利益的,可以取得人民的拥护;不掠夺别国利益的,可以取得别国的拥护;不掠夺天下利益的,可以取得天下的拥护。不掠夺人民利益的人,人民归向你,这是人民给你的利益;不掠夺别国利益的,别国归向你,这是别国给你的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的,天下人归向你,这是天下人给你的利益。

4.文王曰:“主听如何?”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六韬·文韬·大礼》

[译文]周文王说:“那么做君主的要如何判断呢?”姜太公说:“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简单拒绝。轻率接受,容易丧失主见;随意拒绝,容易闭塞言路。君主要像高山那样,使人仰慕效法,要像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英明正确,镇静公正,就是准则。”

5.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六韬·文韬·大礼》

[译文]周文王说:“那么做君主的要如何才能明察秋毫呢?”姜太公说:“眼睛贵在能看清事物,耳朵贵在能听到消息,头脑贵在能考虑周详。如能使天下人的眼睛都去看,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使天下人的耳朵都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消息;使天下人的心思都去考虑,就没有考虑不周的事情。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6.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六韬·文韬·明传》

[译文]见到善事却怠惰不为,时机到来却迟疑不决,知道不对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圣治国之理废弃的原因。能柔能静以待己,能恭能敬以待人,能强能弱以接物,能忍能刚以待机,这四种就是先圣治国之道能推行的原因。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衰亡;勤恳胜过懈怠,国家就吉祥;懈怠胜过勤恳,国家就会灭亡。

7.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六韬·文韬·赏罚》

[译文]用赏贵在守信,用罚贵在必行。如能对于你所见、所闻的事都做到赏信罚必,那么,那些你所未见未闻的事,也都自然会潜移默化了。

8.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六韬·龙韬·将威》

[译文]主将以诛杀地位高的人来树立威信,以奖赏地位低的人来体现明察,以严明惩罚来作到所禁必止,所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能使全军震惊的,就杀他;赏一人能使万人欢喜的,就赏他。诛杀,重在诛杀地位高的人;奖赏,重在赏赐地位低的人。能诛杀那些有权有势的重臣,说明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能奖赏到牛僮、马夫等饲养人员,说明赏赐能达到最下层。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赏赐能达到最下层;这就说明主将的威信能够贯彻上下了。

9.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六韬·龙韬·论将》

[译文]所谓五材,是指勇敢、智谋、仁爱、诚信、忠实。大臣勇敢则敌人不敢侵犯,有智谋则国家不会混乱,仁爱则能关怀人民,诚信就不会蒙上欺下,忠实就不会对国君有二心。

10.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赂)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谋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六韬·龙韬·论将》

[译文]所谓十过,是指勇敢而轻于牺牲,急躁而急于求成,贪婪而好利,仁慈而流于姑息,聪明而胆小怕事,诚信而轻信别人,廉洁而近于刻薄,多谋而犹豫不决,坚强而刚愎自用,懦弱无能而好依赖别人。勇敢而轻于牺牲的,可以激怒而战胜他;急躁而急于求成的,可以持久作战拖垮他;贪婪而好利的,可以贿赂他;仁慈而流于姑息的可以袭扰疲惫他;聪明而胆小怕事的,可以胁迫他;诚信而轻信别人的,可以欺骗他;廉洁而近于刻薄的,可以轻悔他;多谋而犹豫不决的,可以突然袭击他;坚强而刚愎自用的,可以用言词奉承他(使他轻举妄动,疏忽大意,然后打败他);懦弱无能而好依赖别人的,可以愚弄他。

11.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嚆嚆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六韬·龙韬·选将》

[译文]士的外表和内在才华不相一致的情况有十五种:有的外似贤良而内实不肖,有的外似善良而实为盗贼,有的外似恭敬而内有不逊,有的外似谦谨而内不至诚,有的外似精干而内无才学,有的外似浑厚而内不诚实,有的外多计谋而内不果断,有的外似果断而内无作为,有的外似老实而内无信用,有的外似动摇而内实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作事却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内心惧怕,有的外表严肃而内实平易近人,有的外貌严厉而内心温和厚道,有的外表虚弱、貌不惊人,但受命出使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没有完不成的任务。那些外貌不扬,而内在品质好的人,往往为天下人所看不起,却独为圣人所器重,一般人不知道他们内在的才华,非有高明的见识,是不能看清这些人的实情的。这就是士的外表和内在才华不相一致的情况。

12.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六韬·龙韬·选将》

[译文]识别人才有八种方法:一是提出问题,看他知道得是否详尽清楚;二是详尽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三是用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查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他,看他的操守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的酒,看他能否保持常态。这八种考验方法都用了,一个人的贤与不贤就能区别清楚了。

13.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六韬·文韬·上贤》

[译文]所谓“七害”包括:第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强横恃勇,轻率处战,企求侥幸立功的,君主切勿用他做将帅。第二,有名无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不能与他共谋大事。第三,外表朴素,衣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的人,君主切不可亲近他。第四,冠带奇特,衣着讲究,博闻善辩,空谈高论,以此装点门面,处在简陋僻静的地方,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的人,君主切不可宠用他。第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拼命,不计后果,贪取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就行,高谈阔论,取悦人主,对于这种人君主切不要任用他。第六,凡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的奢侈工艺而妨害农业生产的人,君主必须加以禁止。第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盅左道,符咒妖言,迷惑善良百姓的人,君主必须禁止。

14.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六韬·文韬·举贤》

[译文]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再根据各种官职应具备的条件考核在职人员,甄别其才智的高低,考查其能力的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与德才相当。这就掌握着举贤的原则与方法了。

15.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六韬·龙韬·励军》

[译文]为将,在冬天不穿皮袄,在夏天不挥扇子,下雨天不张伞。以此表示同士卒共寒暑干湿。这就是守礼之将。为将而不亲自守礼,就无法知道士卒的寒冷和酷热。在行军时,行进在狭隘险阻的道路上,跋涉于泥泞滩涂之中,将军必下马步行,同士卒共艰苦共劳作。这就是勇健之将。为将而不亲自劳力,就无法知道士卒的艰辛与劳苦。军队安营时,全军都已安定营次,将军才进营安歇;士卒的饭都煮熟了,将军才开始进食;军队未举火煮炊,将军就不举火。这就是节制欲念控制安饱之将。为将而不亲自节制欲念,就无法知道士卒的饥饱。为将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饥饱,则三军没有不愿意为其效死力的。所以,士卒听到进军的鼓声则踊跃而喜,听到退兵的锣声,则忿忿而怒。敌人的城高池深,雨箭弩石纷纷射下,士卒无不奋勇先登。若正在野战,白刃既已相交,士卒无不踊跃前趋。三军之众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死亡,高兴受伤,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能深深地了解士卒寒暑饥饱和劳苦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心、感情已同将领深深地交融在一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