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淮南子:自由与秩序的典籍

淮南子:自由与秩序的典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淮南子——自由与秩序的混合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传统上追求自由,《淮南子》会认为儒家维护秩序的价值准则是对自由的桎梏,而一旦进入了“务于治”的现实责任之中,《淮南子》又进入到儒家的秩序范畴了,它必须解释它们、承认它们和承认在它们的安顿下形成人间秩序的必要性。《淮南子》认为选拔人才应排除这种个人主观上的喜好。

淮南子:自由与秩序的典籍

6.淮南子——自由与秩序的混合

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传统上追求自由,《淮南子》会认为儒家维护秩序的价值准则是对自由的桎梏,而一旦进入了“务于治”的现实责任之中,《淮南子》又进入到儒家的秩序范畴了,它必须解释它们、承认它们和承认在它们的安顿下形成人间秩序的必要性。在这种矛盾的态度下,它时而在道家的立场上贬斥儒家,时而在儒家的立场上协调儒、道思想。

《淮南子》:

自由与秩序的混合

释典

《淮南子》,又名《鸿烈》、《淮南鸿烈》。鸿,广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由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而成。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汉高祖刘邦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死后,袭父爵为淮南王。他“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附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21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但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即现在的《淮南子》。

准确地说,《淮南子》并不是一部现代意义的著作,它并不是淮南王和他的门人的原创作品,而是他们“编著”的一部书,是他们对先秦以来思想的剪裁、整理和解说。所以,《淮南子》的内容极其地杂,它包含了道家、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先秦百家的思想,容纳了宇宙、天文、地理、四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知识领域,是一本“牢笼天地,博及古今”,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但正是《淮南子》“牢笼天地”的雄心,

将种种思想知识搜罗于一本书之中,想在一部书里纳入太多的思考和论说,就造成了其在思想秩序上的混乱,从而使它只能停留在一种“包容广泛的层次”上,而缺乏一种内在的思想逻辑,不能使全书形成一个大的体系,使它们的思想立场游移不定。

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静在《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一书中说的那样,“《淮南子》困惑于道家的追求自由和儒家的维护秩序之间”,“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传统上追求自由,《淮南子》会认为儒家维护秩序的价值准则是自由的桎梏”,而一旦进入了“务于治”的现实责任之中,《淮南子》“就进入到儒家的秩序范畴了”,它“不能忽视儒家倡导的价值准则,而必须解释它们、承认它们和承认在它们的安顿下形成人间秩序的必要性。”“在这种矛盾的态度下,它时而在道家的立场上贬斥儒家,时而在儒家的立场上协调儒、道思想。”

总之,《淮南子》博奥深宏,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体,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与融合。称之为“读不尽的《淮南子》”,确实不是谀词。

《淮南子》有汉代许慎、高诱两家的注,然而都散佚不完整,宋人取高注十三篇,配以许注八篇,所以传本都是二家合注之本。今译本有于大成撰《淮南子今注今译》。

《淮南子》与企业管理

《淮南子》在人力管理方面,对人才的甄选、任用、激励等问题都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

对人才的甄选很重要,这是先秦许多思想家都有的共识,《淮南子》也不例外。它在《淮南子·泰族训》中说道:“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知人则无乱政”。

但是什么样的人可用,什么样的人又不可用呢?《淮南子》认为人员的甄选要确定标准,“释度数而求之朝肆草莽之中,其失人也必多矣。何则?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没有一定的标准,那么不合格的人被选用,而优秀的人才却被遗漏就会变得非常平常了。这里,作者提出了“智”的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分出了英、俊、豪、杰四类人才。

《淮南子·泰族训》中这样说道:“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接着,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各自的特点:能明天道地理,通人情,能虚怀若谷,德泽能使远方之人归服,信誉能使国家统一,智慧能通达变化,这样的人就是俊才;德行能够教化大众,品行能够合于大义,仁惠能够赢得百姓,光明能够照耀大众,这样的人就是俊才;行为能够成为表率,智慧能够决断疑难,廉洁能够把财物分给众人,信用能够守住,做事能够形成方法,语言能够合于大道,这样的人就是豪才;保守职责而不废弃,处理事情符合大义而不相互勾结;看见困难不苟且求避免,见到利益不苟且求自足,这样的人就是杰才。

有了标准之后,具体如何操作呢?《淮南子》提出应“观小节”:“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淮南子·氾论训》)高贵的人要看他的举止,富有的人要看他的施舍情况,贫穷时看他不接受的财物;卑贱时看他不做的事情。看他经受的患难就可以知道他的勇气;用快乐来打动他,就可以观察他的守持状况;从财货的积累上可以评论他的仁德;用恐惧之事来震慑他,可以知道他的节气。这样人之情性的考察便全部具备了。

了解每个人的才智水平及情性特质,这样就能够根据其具体情况将其安置于具体的职位上,使其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用之所适,施之所宜。

当然,选用人才时,管理者也应克服自身的一些障碍

一是防止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不看其长处的求全心理。《淮南子·氾论训》中指出:“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贤乎天下,则难矣。”考察人才应看其主要方面,分清主次,不能对人求全责备,“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淮南子·氾论训》)。所以人有大的美德,他的小节不要过问;人有大的荣誉,小的毛病不要去挑剔。

二是应排除个人的求同心理。人们大抵对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存有好感,而在主观上就喜欢任用这类人,与这类人共事。所以,这种“惺惺惜惺惺”式的自我认同往往使人才的举荐失之偏颇。《淮南子》认为选拔人才应排除这种个人主观上的喜好。

“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淮南子·缪称训》)。意思是说人们总是把自己所喜欢的人称为贤人,喜欢他们认为快乐的事情。与自己相同的人世人没有不推举他们为贤人的,有的能够治理国家,有的却把国家搞得混乱。这种结果不是自我欺骗造成的,而是各自寻求自己志趣相同的人造成的。自己不是圣贤之人,寻到与自己相同的人,而想要得到有才能的人,不也是与自己一样吗?

现代企业领导者用人也是同理,不光要考虑其才能,更要注意人员的编组和配合。比如,一个部门有三个经理,他们平级而无主从,此时,最好的安排是:一个富有决断力,一个具有协调的本事,另一个擅长行政事务,在这种人力资源状况下可组成一个有头脑、善协调、有生气的领导集体。如果三个都擅长决断,意见相左时,势必各行其是,谁也不听谁的;如果三个都具有行政能力,遇事就难有人出来拍板,而陷于琐碎事物中;如果三个人都只有协调能力,既无人决策,也没人做实际工作,也干不成事情。

管理者在任用人才时,使各人都尽其才,竭其力,那么就会达到“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的效果。

另外,《淮南子》中对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上也提出了许多的建议,认为领导者必须自治而后才能治人,才能治国。《淮南子·诠言训》中这样说道:“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也就是说领导者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实施赏罚时按照既定的规则;不能感情用事,使自己的各种情感适度。

《淮南子》一书具有博奥深宏的思想,所以它的管理智慧也不可一语道尽,管理者们用心阅读,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思想财富

大家眼中的《淮南子》

绝代奇书。

——胡适

《淮南子》是一部集晚周以来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它能够超越思想流派的纷争,融合各派思想之精义,创造出一个新的哲学理论体系

——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淮南子》中的管理智慧:

1.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平也;不与物散,粹之到也。——《淮南子·原道训》

[译文]平静而无忧无喜,才是德的最高境界;通融而不轻意改变,才是清静的最高层次;无欲无求,才是虚无的最高境界;无好无恶,才是公平的最高水准;不为万物所诱惑扰乱,才是纯粹的最高境界。

2.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淮南子·真训》

[译文]静默恬淡,可以颐养本性;平和愉悦,空灵无尘,可以修养品德。(www.daowen.com)

3.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地位与权柄,是国君的车舆;俸禄爵位,是大臣的马辔头和马衔。因此国君处于执掌权势的重要位置,而把持赏赐爵禄的权柄,审查轻重缓急的程度,再采取相应的封爵赏禄的方法,所以天下人鞠躬尽力就会不感到疲倦。

4.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君臣之施者,相报之势也。是故臣尽力死节以与君,君计功垂爵以与臣。是故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亦不能死无德之君。——《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臣下在国君那里得不到自己的要求,那么国君自己的目的在臣下那里也不能实现。君臣之间的相互施予,有互相报答的情势。所以臣下对国君能够尽忠为节而死,国君也要对臣下论功行赏。因此国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下也不会报效无德之君。

5.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特殊才能每个人都有,万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形体。

6.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英明的君主听取意见,使用臣子的计策而不会因为臣下地位的卑贱而感到羞耻;施行臣下的言论,而不会责备他言词的华美。

7.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确定法律之后,赏赐那些符合法规的,诛杀那些不遵守法规的。不减轻地位高贵的人的处罚,也不增加地位卑贱之人的处罚。即使是贤德之人犯了死罪,也要杀掉;即使是不肖之人符合法度,也没有罪过。所以正道通达邪道就被堵塞了。

8.心人欲小而志欲大,知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心中想的应该细微,但是志气却要宏大;智虑要周全,但行事要光明磊落;才能应该多,但做事应该专。

9.君子见过忘罚,故能谏;见贤忘贱,故能让;见不足忘贫,故能施。——《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君子听到自己过失的时候,对进谏者能够忘掉处罚,这样才能有人来进谏;看到贤德的人时,能彻底忘掉他的地位低贱,这样才能做到谦让;看到生活困难的人,能够忘记他的贫困,这样才能全力施舍。

10.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人们总是把自己所喜欢的人称为贤人,喜欢他们认为快乐的事情。与自己相同的人世人没有不推举他们为贤人的,有的能够治理国家,有的却把国家搞得混乱。这种结果不是自我欺骗造成的,而是各自寻求自己志趣相同的人造成的。自己不是圣贤之人,寻到与自己相同的人,想要得到有才能的人,不也是与自己一样吗?

11.物莫无所不用。——《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万物中没有不能利用的。

12.身曲而景直者,未之闻也。——《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自身不端正,而想求身影正直的,从来没有听说过。

13.小人之从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义。所求者同,所斯者异乎!——《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小人行事,是求取得;君子行事,是求取义。所求的想法是一样的,所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

14.凡万物有所施之,无小不可;为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也。——《淮南子·缪称训》

[译文]大凡万物有所利用的地位,就是细小之处也能使用它;没有利用的地方,即使是碧瑜也如同粪土一样。

15.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淮南子·氾论训》

[译文]圣人的治政方法,宽松而坚定,严厉而温和,柔软而正直,威猛而仁惠。过分刚强就会折断,过分柔软就会卷曲,圣人正好处在刚柔之间,“间”的根本才能得到。

16.可行而不可言者,趋舍也;可言而不可行者,伪诈也;易为而难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名也。——《淮南子·氾论训》

[译文]可以实行而不能表达出来的,是取舍;能够表述出来而不能实行的,是虚伪和欺诈;容易做而难以成功的,是事业;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的,是名声。

17.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淮南子·氾论训》

[译文]人有大的美德,他的小节不要过问;人有大的荣誉,小的毛病不要去挑剔。

18.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者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淮南子·氾论训》

[译文]高贵的人要看他的举止,富有的人要看他的施舍情况,贫穷时看他不接受的财物;卑贱时看他不做的事情。看他经受的患难就可以知道他的勇气;用快乐来打动他,就可以观察他的守持状况;从财货的积累上可以评论他的仁德;用恐惧之事来震慑他,可以知道他的节气。这样人之情性的考察便全部具备了。

19.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淮南子·泰族训》

[译文]最高的仁爱莫过于爱人,最高的智慧莫过于知人。

20.求于一人则任以人力,自修则以道德。责人以人力,易偿也;自修以道德,难为也。——《淮南子·氾论训》

[译文]寻求贤人,就要用他的才能;自我修养,就要用道德。寻求贤人任以才能,是容易如愿以偿的;用道德自我修养,是难于办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