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式管理必备的智源:半部论语治天

中国式管理必备的智源:半部论语治天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论语——半部论语治天“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到了唐代,《论语》被列入经部。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后来统一于郑玄。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说明《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知识。

2.论语——半部论语治天

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孔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显赫而居中制衡的历史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它具有明显的实践向度,重视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德性表现,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种实践学意义上的理论依据,帮助领导者塑造更独立、更坚强的道德人格,使组织内外形成和谐平衡的大环境

《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释典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纂而成。

孔子(公元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出身士家,通礼、乐、射、御、书、数六世。曾任鲁中都宰,升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学术和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为道德的合理性提供了最终的依据,并因之“确立了深邃、严密的贯通天人的‘性命’(尽性至命)修养学说。”

在孔子的学术体系中,“仁”、“礼”、“中庸”、“和”是四大支柱。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与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修己是治人的基础,治人是修己的归宿;修己和治人两大部分思想内容以“中庸”为实践方法,以“和”为总则。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当然要受到特定时代经济、政治因素的种种制约和影响,但一种文化传统,尤其是其深层文化精神,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成为一个具有生存、进化、适应能力的文化生命。”有学者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此话也许有点夸张,但也确实并不为过分。孔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显赫而居中制衡的历史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产生《论语》的时代环境早已改变,但其深层的文化精神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论语》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初期,即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孝经》等书在汉文帝时即被立于学官,置博士讲授。到了唐代,《论语》被列入经部。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为一书并为之作注,称作《四书章句集注》。其后《论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为一般人通经致仕的入门书。

《论语》全书共分20篇,内容涉及到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观念及处世原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资料。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与企业管理

虽然,产生《论语》时期的社会背景与现代社会已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但是,《论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其文化精髓却一直渗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之中。时至今日,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吸取《论语》中的思想精髓依然是一门必修之课。

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说明《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知识。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领导者自律与律他的两种基本手段,互为关联。

孔子重视领导者的自律,认为只有领导者先做出表率作用,才能教化普通民众。所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这个基础之上,孔子进一步指出,政治过程就是一个由自律到他律的连续过程,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修己”是为政之本。组织何以保持稳定?孔子说不是靠权力的压迫和领导的欺诈,而是在领导者“修己”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建立起组织的规范。

孔子生前所关注的核心就是人的修为、影响的也是人的思想、督促的更是人的行为,而他的教学目的是希望用自己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政治实际培养一批政治管理人才。所以,他很少传授从政的具体技能,而多将个人修为作为从政的基础。

怎样的领导者才是孔子眼中合格的领导者呢?孔子的答案是“文质彬彬”,既有内在的、真实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以一种有教养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礼乐教化来治国安邦是孔子治国的总体思路。

个体的人必须融入社会,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为了巩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每个人必须服从一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这种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就是孔子所谓的“礼”。

从孔子开始,“礼”成为了社会的秩序,并追寻“礼”的价值本原,寻找其情感的基础。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与“仁”联系在一起的。在孔子看来,“礼”的核心是“仁”。在“仁”的干预下,人们在按照“礼”的要求行为时,对“礼”的限制会由衷地认同,从而使组织和谐、上下有序。

《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强制性的规则来约束人,人们是因为害怕刑罚才遵守组织秩序;如果用德与礼来约束人,那么人们就是从领导者的表率和对秩序本身的认同而遵守组织秩序。孔子的理想是将内在的“仁”以思想文化的方式渗透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从而使其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即“礼”与“仁”融合后,使领导者对下属强制性的约束变成下属自我的道德自律。这其实就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理论源头。

“中庸”之说使孔子的学说从“道”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了一种实践性的伦理学,是在通过考察事物对立双方的矛盾之后,在更高层次上寻求平衡。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韩星曾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孔子认识到当时社会贫富的对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然而怎么来解决贫富之间的矛盾呢?他既不是简单地站在求富的立场,又不是简单地设法去贫,而是提出了一个义字,用义作为调整贫富矛盾的一个标准,对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双方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可以说,“中庸”之道就是实际的领导活动中的平衡之术。

在孔子那里“中庸”并非简单的“折衷主义”,而是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是“同归殊途”和“一致百虑”;是处理事情时的分寸感,一种“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性”。当企业领导者把这种智慧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就体现为一种对“共赢”模式的热爱。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作为一种生存智慧,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已不仅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更作为一种稳定的价值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

而体现在“仁”、“礼”和“中庸”基础之上的,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则“和”。但“和”并非是无原则的“和”,是“和而不同”。

把不同的事物结合到一起,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影响,达到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新的状态或产生出新的事物,称之为“和”;“同”指的是相同的东西重复相加,只是量的增多,并不能产生新的事物。所以,“要和而不同”。

孔子把“和”与“同”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坚持有原则地和睦相处,反对无原则的苟同;小人只是无原则的苟同,而不能有原则地和睦相处。“和”追求的是有原则、有标准,以正确合理为内在精神的整体和谐与最佳状态,是一种变异中的和谐。

“和而不同”正反映了哲学上质与量的统一。事物只有保持“质”上的相对稳定,才能获得整体的和谐发展。具体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和”的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成熟的协调艺术,一种高超的管人哲学。

孔子并不推崇抽象的思辨和严密的论证,但他的思想学说却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非常重视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德性表现,他的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种实践学上的理论依据,使企业管理者在影响组织的各因素之间进行一致性的协调运作,从而帮助领导者塑造更独立的、更坚强的道德人格,使组织内外形成和谐平衡的大环境。

大家眼中的《论语》

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

——涩泽荣一日本第一银行头任总裁

日本人的终身就业制和年功序列制是礼的思想的体现,企业内工会是和为贵思想的体现。

——横山亮次日立化成公司总经理

儒家管理思想中,力服、才服、德服体现了管理者水平的三个层次,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是为最高层次。

——张应杭浙大法学院教授

《论语》中的管理智慧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www.daowen.com)

[译文]孔子说:看他做的是什么,观察他用什么途径做,考察他这样做的动机。那么,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3.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选用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选用邪曲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服。

4.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在家态度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人忠心诚实。

5.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接近于仁。

6.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环绕着它。

7.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觉得犯罪是耻辱的事情;用德来治理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百姓就知道做坏事可耻而且能自己纠正错误。

8.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9.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样,只有一才一艺。

1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地胜过文彩则显得粗野,文彩胜过质地则显得浮夸。文彩和质地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子曰:多闻阙行,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言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译文]多听各种意见,有怀疑的问题暂时搁下,对其余有把握的问题谨慎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么就可以少犯错误;多看各种事情,有疑惑不清的事情暂时搁下,对其余有把握的事情谨慎地去实行,那么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很少后悔,官俸就在其中了。

12.子曰:道听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凭借在路上听到的传言,就去做事,这是败坏道德。

1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而次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似乎有一种自己不了解而凭空做事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多听各种意见,选择其中好的行事;多看各种事情,牢牢记在心里;得到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则是次要的。

人人都要知道的论语名句

1.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子曰: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子曰: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子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9.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