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育整体缺乏实效。
①目标大、空。
拔高要求,贪大求全。如“四有新人”“三好学生”等概念,内容空泛、界定模糊、没有操作性。
②脱离实际。
美德式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遭到学生抵触。
③浮华虚无。
现在德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落实、空洞,都是些概念性的东西,老师不知道具体究竟该从何做起。
④就事论事。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德育还存在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往往就事论事,缺乏长效机制,以至于出现“泡沫德育”的现象。
⑤说教严重。
道德教育绝大多数都是靠讲,品德课也是如此,学生根本留不下什么印象。
⑥即时短效。
学校活动越来越多,但大多是即时性的、见子打子,活动目标缺乏内在联系,缺乏系统思考,缺少长期培养。
⑦虚假空洞。
我们的德育说教严重,很多活动只停留在表演的层面,这样的教育是臣民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
(2)德育环境支持力量小。
①孤军奋战。
德育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是教育部门甚至学校来做,实在有些不堪重负。全社会的公民意识有待唤醒。
②不良示范。
成人社会潜移默化的身教远胜于言教。成人就没有为学生树立很好的示范,我们自己都在经常闯红灯,怎么让孩子遵守规则?我们天天都在命令孩子做这做那,怎么能指望孩子学会民主平等?
③内外失和。(www.daowen.com)
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身边的德育环境问题。如果班级、学校、家庭、社会能做到同心同德,德育就容易了。
(3)各教育主体对德育的普遍忽视。
①学业至上。
在沉重学业的压力下,其实家长和老师都更重视学习,认为品德方面只要不犯错、不惹事就行了,一般不会有更高要求,老师也较少主动关注,而更愿意把更多时间放在提升学生的成绩上,因为分数是可以比较的。
②利己主义。
部分学生家长的思维是从“私己”出发,很少从“公”出发。就连参加学校活动都是带有很强的功利心,认为对自己孩子有好处才参加,没有好处就不参加。
③质疑专业。
学校管理对德育还是不够重视,经常更换的品德老师对品德学科缺乏专业认识,甚至老师们都不太愿意教品德,认为它是豆芽科,无价值,不重要。
(4)德育评价无力。
①零散无序。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年段目标和要求,教育的效果显得持续力和有效性不足。
②底线迷失。
现在的德育有种无力感,老师除了说教批评,没有更多的方法;对于学生行为无底线标准,即使学生做错了事,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惩戒。
③评价失导。
学校的德育评价方式经常变换,使班主任感到困惑、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5)学生自主管理形式化。
①被迫自主。
虽然学校提倡学生自主管理,但是实际上学生很多时候并未实现真正的自主,站在台前的是学生,背后掌控的还是老师。“自主”只是教师和学校意愿换种形式的出现。
②个人至上。
学生干部越来越多,但是服务意识越来越差。当干部更多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