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国民政府确定的小学教育总目标为:小学应以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国民道德、民族意识及生活必须之基本知识技能,以期养成修己喜群爱国之公民为目的。当时,四川省正实施“义务教育”,1940年又推行“国民教育”。然而办学条件极差,教育发展甚为缓慢。即以首府成都而言,1936年仅有小学86所,且大多“设备简陋,条件极差”,“除黑板、桌椅外,几乎一无所有”,尚有私塾138个。至1940年,全市小学虽增至139所,但“临时性的校舍不少,房屋简陋破烂,教室阴暗卑湿”,“无仪器、标本、图表,教授时学生既觉乏味,教员也感困难”。
1935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参事郭有守博士赴四川视察教育。经过视察,郭博士认为当时的四川省小学教育实在太差,要建设新的四川,应该先从教育方面求改进,须“举办一个设施完善、能从事实验研究的小学”。“一方面辅导川省改进小学教育,一方面迎头赶上世界潮流,创造四川教育的新径。”四川省教育厅采纳了他的建议,呈请教育部将正趋收缩的川大附小移交教育厅创办省立成都实验小学,并请物色人选来川主持校务。时年35岁,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的胡颜立受教育部派遣来川负责创办事宜并任校长。
此时的实验小学即根据“实验研究、辅导地方”的建校使命,确定四点实施方针。第一,用科学方法办理学校行政,经济绝对公开,聘请教职员完全采取人才主义,以专任及住校为原则,并须具有研究的兴趣和合作的精神;第二,教学方面施行适合儿童学习能力及教育环境之学级编制,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法使儿童于各学科学习上有合理的发展,有自动计划、研究、创造等能力,并注重科学教育、生产教育、抗战教育,使儿童具有科学的头脑、生产抗战的智能;第三,训练方面注重儿童整个生活的指导,尤以锻炼强健的体格,陶冶互助、合作、坚韧、奋斗、爱群、爱国的精神和养成整洁、纪律、简朴、劳动等好习惯为要旨;第四,成人教育主义战时公民训练,唤醒民族意识,坚强抗战意志,教导抗战常识,增进生产能力,提高文化水准为实施成人教育及社会教育的要旨。
为贯彻上述方针,胡校长先后制定了三个三年规划:
1935—1938年,重点工作是:
①整理、改建校舍,充实教学设备;
②调查川省小学教育实况,为实验研究之依据;
③试制小学标准设备;
④地方性教材的编辑及试点。
1938—1941年,重点工作是:
①研究抗战建国教育及编定抗敌教育刊物;
②办理社会教育的实施研究;
③复式教学实验研究;
④扩充工场,增加出品量,供地方中心学校采用;
⑤继续编辑四川地方性教材及国民教育辅导刊物;
⑥继续开放学习及办理小学教育通讯研究。(www.daowen.com)
1941—1945年,重点工作是:
①国民教育辅导工作之实施研究;
②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设备标准之拟定及教育用具全套及制造;
③试制各省市儿童教育馆、科学馆、实验室设备;
④编印国民教育辅导刊物;
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
⑥各项学习速度的实验研究。
1944—1945年,胡校长除继续推行其实施方针外,致力于十年来的工作检讨,写就全面总结性的《十年来的成都实小》一书出版问世。但因不满当局在政治上的猜忌并进而在办学经费上的刁难,愤然于1947年年初挂冠而去,荐杨竞芬接任。面对十年后成为天府名校的实小,胡氏不无自慰地宣称“为便于各校采用,没有朝秦暮楚、多翻花样,一贯地注重自动学习、自始训练,尤其重视民主精神的培养,希望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他们的天才,完成健全的民主社会的公民”。蔚为大观的成都实小,确在当时裨益全川匪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胡校长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德智体美群劳六育并举的树人目标,以及实证地进行试验,探索规律以改进教法等,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胡颜立校长以实验研究之创新探索学校教育。他“对教育学术涉历甚丰”,长期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经过调查研究,胡氏认定川省地方小学严重而又普遍的缺陷在于五端:
①设备空虚;
②乏地方教材;
③学方法大多注入式;
④忽视学生自治训练;
⑤不注意健康教育。
实验研究必须针对其起步。继又随时代需求增添抗敌教育、国民教育等实验项目。学校分别在学校管理、课内外学习、学生训导以及教师进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