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后测数据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

后测数据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测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个班级在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总分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内容分析中我们发现,两个班级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在节点数、有效频次和节点深度上存在差异。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被分成六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后测数据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一阶段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班级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实验班C和对照班E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实验之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上,实验班C(3.70±0.23)就比对照班E(3.38±0.30)的分数要高,这个因素在后测的时候应该用协方差分析消除其影响。

两种文化教学模式实验实施以后的数据分析表明,采用“文化旁白”模式(实验班C)的总体教学效果比采用“文化包”教学模式(实验班A)的总体效果好,采用“文化包”教学模式(实验班A)的总体教学效果比不采用任何一种模式的对照班E的总体效果好。说明“文化旁白”模式和“文化包”模式在促进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文化旁白”模式比“文化包”模式的效果要更好一些。

三个班级各自的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A和实验班C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班E在三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种模式(“文化旁白”模式和“文化包”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知识的培养和学习都有一定作用,但是在促进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在方差分析时实验班A、C和对照班E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那是因为实验班A和实验班C参与了实验,对照班E没有参与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起了主要的作用。这个结论与第一阶段的实验结论非常类似,笔者认为,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为什么方差分析时实验班A和实验班C在三个维度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总分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呢?笔者分析后认为,虽然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从配对样本t检验的值可以看出,在意识、知识和总分上,实验班C的t值都大于实验班A,两个班级在能力维度上的t值基本相等(tA=1.88,tC=1.87),在方差分析时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就是因这种累积效应而形成的。(www.daowen.com)

为什么“文化旁白”模式的累积效应比“文化包”模式更好呢?笔者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主要存在三个原因:

第一,“文化旁白”模式来自于对“111”模式的改造,实验教师对“111”模式非常熟悉,因此在操作“文化旁白”模式的时候比操作“文化包”模式更为容易,并且“111”模式的有效性已经被证明。

第二,“文化旁白”模式将知识点分解,学生在每天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练习时都会学习到文化知识,耳濡目染,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素养的“量”的累积,非常符合文化输入、文化输出理论的要求;而“文化包”模式则以专题为形式,每周一个专题,学生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接触文化知识,因此“文化旁白”模式比“文化包”模式更具有累积效果。

第三,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使用“文化旁白”模式的学生在第一阶段参与了概念图应用的实验研究,因此他们比使用“文化包”模式的学生更多地练习了使用概念图梳理文化知识,他们在第二阶段实验中继续使用概念图软件来总结文化知识,这两个阶段的技术累积效应起了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