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并且围绕话题采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来阐述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掌握介意、景仰、平淡无奇、寻根究底等词语。
2、通过理解事实论证和逐层递进论证方法,体会发问的精神可贵;通过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照应关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领会发问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能发问、勤发问的良好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论题展开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阐述观点的方法及用事实论证、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
2、理解发问的精神内涵,体会发问的可贵精神。
3、体会因果句式、反问句式,感受语言的严密性,并摘录积累“发问求知”类名言警句。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性特点,由整体——局部——整体组织教学。首先以华罗庚先生少年时看出胡适“序诗”错误发问引趣法导入;然后师生接读,总理内容和形式;接着点读句式,理解事实论证,训练改写华罗庚事迹,体会事实论证表达特点;再设计开放性问题,读读、议议、练练、理解逐层递进论证特点;最后,欣赏品味句式和摘录积累名言警句,回归到整体领会文章意图,培养学生读书发问的意识。
或者第二课时采用选点体验法,说说、读读、议议,紧贴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教学。
媒体设计
设计五张幻灯片:一张词语卡;一张抄录胡适《〈尝试集〉序诗》;一张点改华罗庚事迹;一张语言品味;一张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文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胡适《〈尝试集〉序诗》)(用幻灯片打出)当时,有一位初二就读的少年对国文老师崇拜的大学问家胡适这首《〈尝试集〉序诗》提出了质疑。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有什么不妥之处?(让学生尝试发问引趣,营造良好课堂“发问”气氛。)(两个“尝试”是不同概念,前一个是试一下的意思,后一个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意思。)
这位少年就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当时仅有13岁,老师分给他读的《尝试集》他认为“序诗”有错误,书也没必要去看了。从这一点看,华罗庚先生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在教学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他从小就养成的什么精神有关呢?——发问的精神(引出课题)。
二、解题
《发问的精神》的作者启凡,覃必陶(1913—1986)的笔名,湖南省宁乡人,长期担任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工作。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发表,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发问的精神》是一篇议论文,题目则是文章的论题和中心,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论题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指导学生齐读预习提示,初步明确作者意图和文章是如何写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检查预习情况——词语理解和口头造句。
1、介意:存留;放在(心里);
2、景仰:尊敬;佩服。
3、平淡无奇:(事物、文章等)平常;没有曲折。
4、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5、寻根究底:追究根底。泛指弄清一事的来龙去脉。
(2)内容与形式总理。
1、初读课文思考;
A、作者围绕“发问的精神”的话题是怎样从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
B、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全文可分几大层次?划分层次的依据是什么?
C、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发问的精神”的语句(……偏会……,……偏会……)。
2、师生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一共14段。老师接读第3、9、14段,其他学生轮换接读其余段。
(解说:一是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二是从形式上降低理解课文的难度,以便提高思考问题成效。)
3、检查初读效果,点拨归纳上述问题要点。
[2]具体研习。
(1)研读第1-3段在文中的作用。
1、“有很多的道理”蕴涵在什么之中?为什么我们不易发现?
明确:紧扣“日常、平常、平淡无奇、不足介意”等词语理解。
2、不易发现的道理,作者比喻成什么?表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积极的态度?
明确:紧扣“这种道理犹如……”比喻句的作用理解。
3、“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为什么独立成段?
明确:这部分的用意是引出论题,并加以强调突出。
(2)读析第4-9段运用事实论证正面观点。
1、这部分运用了4个人物事实论证了什么论点?
明确:发问的思想的初步……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细读品味因果句式——段与段照应关系。
A、采用点读品析法。老师点原因句,学生读结果句。如:(www.daowen.com)
老师点: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学生读: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老师点: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
学生读: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
(解说:也可老师点结果句,学生读原因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重音:偏会、平常、常常、极普遍、好问、日益、结果、因而、终于、万世景仰等,突破体悟“发问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
B、从师生共同诵读中可以体悟出“发问的精神”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明确:执著、坚忍不拔。
C、删去第1段中的因果句,直接用事实论证观点,好不好?
明确:议论点拨第1段与第5-8段是引领——具体论述照应关系。
D、议论文中叙述事实概括、简洁,第5-8段用因果句式叙述事实,对我们有什么规律性启发呢?
明确:议论文叙事只要抓住原因、结果叙述则可,过程略加交代或省去不写。
3、以写促读进一步体悟事实论证的表达作用。
A、“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者举了4个人物事实来说明发问的精神可贵,那么,这4个事实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解说:目的的引导学生发现“古今中外都有的”与所举事实缺少令人的事例,培养学生这以致用去发问的意识。)
B、请把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事迹应用到文中去作事实论据,应该怎样写?
(解说:出示详细资料,让学生议一议。)
C、学写事实论据片段(当场说,课后完成)。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教学,一是通过掌握词语、师生接读课文等形式整体感知课文;二是运用点读和以写促读突破难点、突出事实论证重点。同时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
五、作业
1、将华罗庚事迹写忝事实论据的片段。
2、搜集“发问求知”类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承上节课“具体研习”)
1、上节课用事实正面论述了正确观点,这节课从另一个角度反面论述错误观点,那么错误论点是什么?
2、当今,有不少同学也抱有这种错误认识。请同学们谈一谈这个论点错在什么地方?根据自己理解和体验说一说有哪些漏洞。
明确: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发问,开放式谈问题,有现实教育意义。
3、刚才谈的问题,课文写了几点,快速阅读画出其“漏洞”之处,是不是不谋而合?
(1)让学生读出“漏洞”之处。
(2)根据练习二思考三点之间的关系。
4、课文从正面用事实论证正确观点,又从反面逐层递进论证错误论点,其目的要求我们怎么做?这样正反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要求我们提倡发问。一是增强说理的严密性,二是说理更有针对性。
5、欣赏品味。
这篇议论文不仅正反论证增强说理的严密性,而且从段与段、句与句和句中照应关系也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1)段与段之间照应[上节课品味[略]
(2)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3)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解说:品味照应关系之后,由主题带出反问句式的品味,因为反问句式的作用在该文中也很突出。上面示例用幻灯打出。)
反问句式:
1、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2、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
3、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解说:让学生齐声诵读结尾段,体会反问排比句式的作用;增强说理语气和气势,其他反问句自选转换句式品味则可。)
4、课文中不仅有上述优美的句式,而且还有不少警醒性语言,请同学们摘录最喜欢的一条并说一说理由。
(解说:展示课外收集“发问求知”类名言警句,鼓励学生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提炼语言——说理严密又富有哲理,促人警醒;同时,读书看文章时时提醒自己能发问、勤发问、读出滋味。)
三、课堂小结
承第一课时,设置开发式问题,谈错误论点错在哪里,有哪漏洞,尝试发问,参照读书,激发学生沟通式阅读兴趣,欣赏品味语言,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有条件的学校完成练习三。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步骤。那么,我们如何学会“与狼共舞”呢?请根据这一论题,搜集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写一则议论性短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