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桂枝香·金陵怀古》主题解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主题解读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不但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作者怀古讽今之作。《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曰:“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介甫为绝唱”,为什么这首词能成为千古绝唱而历久不衰呢?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中叶。那时候,北宋王朝“积弱积贫”,危机四伏。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桂枝香·金陵怀古》主题解读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不但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著作极丰,影响很大。其词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影响。早期词作多怀古讽今,抒发政治怀抱。《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作者怀古讽今之作。《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曰:“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介甫为绝唱”,为什么这首词能成为千古绝唱而历久不衰呢?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中叶。那时候,北宋王朝“积弱积贫”,危机四伏。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正是“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王安石曾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这首词便是他洞察“日以衰坏”的社会现实,“常恐天下之久不安”,立志“矫世变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的艺术再现。因而千百年来为人们喜爱称道。(www.daowen.com)

词的上阕描写了晚秋金陵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登监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作者是词人,又是政治家。登高临远,极目望去,扑入眼里的正是南朝故都金陵的晚秋之景,天气已转入肃杀萧索。《诗经》毛传曰:“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这是总写,一方面交代了时令景象;另一方面为下文的怀古讽今伏笔。“晚秋”、“初肃”是有寓意的。它是当时北宋社会“积弱积贫”危机四伏的象征。然而词人却没有生发开去,而是宕开一笔,另辟蹊径,描绘出金陵的壮美景色。你看,澄清透剔的长江水好象一条白绸子绵邈千里,无尽无休,翠绿的山峰如象箭镞一样尖峭,富有生机。这是远景。接下写近景,在一片晚霞斜晖中船中往来如梭,金风送爽,酒旗飘荡。这里描绘了金陵热闹繁华的表现,暗示了社会潜在的危机。这是与作者不同于一般文人而富有政治家胸怀分不开的。在词人的眼里,长江就象是一条天河,远望彩色的船只如在云端天际,水洲上的白鹭纷纷起舞,这样的景致,难道是画家能够画出来的么?这里作者将“星河鹭起”死景活用。在南京西南长江中有白鹭洲,地名活用,写成动景,可谓神来之笔。祖国山河如此壮美,有志之士谁能无动于衰!这里,我们不妨看看王安石同期任地方官时的其它诗作。他在《发廪》诗中写道“三年佑荒州,市有弃饿婴。……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其《感事》诗中说:“贱子昔在野,心衰此黔首。中年不饱食,水旱尚保有?……间关幸见省,苔扑随其后。况是交春冬,老弱就僵仆。”勾画出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画面。就不难看出,王安石对金陵繁荣的描绘,实为下文蓄势,用心之若,构思之妙,令人折服。此时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他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一满怀激情的政治家。他透过当时的社会现象,洞察统治王朝的没落趋势,但他没有消沉,更没有同流合污。他要以“变风俗,立法度”为己任,倡导“变法”,改革社会,表达的正是这种壮心,抒发的正是这种抱负。

词的下阕借古讽今,对六朝的兴亡发出的意味深长的感叹,向当朝的统治者敲起了警钟。“念往昔”。点出下面的内容是怀古。“繁华竟逐”,写历史上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统治阶级比赛淫靡的生活。“竟逐”一词洒脱写历代统治者不顾一切争豪华,赛骄奢的情况。《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时期豪门石崇与外戚王恺比豪富。王恺是武帝的外甥,官至后将军。有一次武帝赐给王恺一只二尺高的珊瑚,枝叶扶疏,真是世上罕见的宝物。王恺把这珊瑚向石崇炫耀,(石崇是当时的巨富,任荆州刺史)石崇看后,用铁如意将珊瑚击碎了,王恺正待发作,石崇说:不必生气,我立即还你。说着命左右去取珊瑚树来,取来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只,光彩耀目,世所未见,王恺一看傻眼了。这种淫靡“竟逐”,无疑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盘剥掠夺,必然导致统治阶级的倾覆。“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想起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如此,不接受历史的教训,一个又一个地遭受象陈叔宝那样亡国的惨祸,真是可悲可叹。“门外”,指的是南京城门外。公元五八九年,俘掳了陈后主陈叔宝,灭掉了陈朝。词人在此借用典故,直陈政见,以引起当朝统治者的警醒。“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明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缘”。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雄视千古,凭吊遗迹,面对今天,满腔感叹,品味着朝代的盛衰更替。六朝的往事象流水一样一波一浪,滚滚东去,不复返了。只有几缕带着寒意的云烟和一片毫无活意的枯草展现在词人眼前。这里的“寒烟”、“衰草”照应开头的“晚秋”、“初肃”。有谁会接受历史的教训呢?君不见,“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强调讽喻现实。当时的现实是:北宋官僚机构臃肿,所谓“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且官吏有优厚的待遇,俸钱,禄粟,职钱,无随(待从)……应有尽有,既周到又优厚。所以有言:“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所余。”当时全国垦田面积在一千万顷以上,但赋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赋役不均,因此富者益富,贫者益贫。以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富者益以多奢,贫者无能自存。”贫苦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地主官僚则过着“斗鸡破百万,骄马黄金络”的极度奢侈生活。从来“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的王安石,对此极度愤慨,发出了“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醒世恒言。杜牧《夜泊秦淮》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歌后庭花”。“后庭花”曲,系陈后主所作。《隋出·五行志》载:“祯明初,后主作所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故后人把它看作亡国之音。词人以此作结,道出创作意图,是点睛之笔,愤怒的谴责,力透纸背。向当朝统治者敲起了警钟。由此可见,作者的忧国之心,及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态度。这个结句,深沉隽永,余音绕梁,教人深思,使词的境界升华到崭新的高度。真乃“不畏浮去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一世伟人。难怪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综上所述,作者高瞻远瞩,借古喻今,痛砭时弊,抒怀言志。既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情怀,又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安石的革新变法,如“裁减皇族恩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地主阶层的豪华竟逐,对推动历史的前进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被列宁赞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九百年的的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词,不也能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思考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