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文个性化教学:课堂设境的实效拓展

语文个性化教学:课堂设境的实效拓展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筐”,是教师召唤学生的奇妙技巧。“空筐”可以用于学生动机发动,也可用于动机强化。在这个“场”内把相关的内容设境制造“空筐”,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空筐”策动下,满足学生动力需要,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那么教学效果显然不同一般。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潜在结构中的各个层次普通地存在着“空筐”。课堂设境的“空筐”建构又有哪些方法呢?

语文个性化教学:课堂设境的实效拓展

语文教学也是艺术。教师在课堂里不能不考虑如何获得,并尽量多地获得学生们的问题。“空筐”,是教师召唤学生的奇妙技巧。

所谓“空筐”,就是在不影响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前提下,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来激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相互作用下,是各种潜在能量释放、交汇、融合,是教学中最有生机的动态空间。

第一,课堂设境的对象是学生。目前,改革意识增强,电影电视的影响,视野的扩大,审美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逐步深化,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要求在生活的各方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表现的机会与场所,他们迫切希望参与到教学中去,对于教师一讲到底平板呆滞缺乏的创造性的教学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欢迎那种能发挥他们主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而教学“空筐”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第二,课堂设境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教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果,学的效果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动力运行一般有四个规律:发动,强化,聚发和平和。“空筐”可以用于学生动机发动,也可用于动机强化。看到了某种感情,但不知道它将有什么结果;知道了某一行动,却不知它有什么结局,好奇心便必然被唤起,使学生产生探询的欲望,教师就利用学生这种探询的欲望形成的强力场。在这个“场”内把相关的内容设境制造“空筐”,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空筐”策动下,满足学生动力需要,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那么教学效果显然不同一般。

第三,课堂设境的依据是课本。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身存在着“空筐”,“空筐”是造成文学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潜在结构中的各个层次普通地存在着“空筐”。中学课本中大量的含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性的实用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它们会因为包含文学性的多少而存在或大或小的“空筐”。即使文学性较强的说明文在语义建构层也存在许多“空筐”,比如,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等,都是潜在于作品之中,学生要弄懂这些,实际上也是“空筐”。

如果我们不好好利用课文中提供的“空筐”,而是一味追求精讲细评,那么语文教学就丧失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功能。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不是在教学中传授知识部分,而是在教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部分,让知识实现迁移则是教学的“空筐”部分。

课堂设境的“空筐”建构又有哪些方法呢?

1、“两难筐”法

初中第五册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最后一段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又是确定的意思。其实,鲁迅对孔乙己的生与死处在两难境地,绝没有说清楚的可能,只好留给读者去思考。在课堂上,学生根据作者的思路意图再创造,有的学生把孔乙己的死设计在最后一次离开酒店不久,痛诉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有的学生写的是在一次偶然机会“我”遇到了孔乙己在地上爬,孔乙己虽然活着,其实寒冷的冬天里在人们心目中却早己死去,等等。

鲁迅在结尾着意制造的“两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如何解决“两难”的空筐,加深了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认识。

2、“争议筐”法

第五册文言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围绕作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展开了争议,各抒己见。学生之所以各不相让,实质上都是根据课文理解和所见所闻来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这种争议也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有争议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个“空筐”。

“争议筐”近似于“两难筐”,但区别在于它不是学生做“怎么办”的再创造,而是做该不该这么办的再创造。

3、“半句筐”法

初中第一册阿累的《一面》一个片断:

……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哦!您,您就是——”

“您就是——”其实“我”这半句话给一个“空筐”,筐里的东西让学生去装。(www.daowen.com)

4、“无声筐”法

《七根火柴》两处分别写了无名战士数火柴和卢进勇数火柴,都是“一、二、三、四……”

5、“侧面筐”法

乐府《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而是从侧面写各种人物对她的反映: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罗敷有美,从侧面给读者提供一个空筐,让人去联想和想象。《陌上桑》从侧面给读者空筐的技巧可以移植到教学中运用。譬如:

初中第三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关于赵州桥结构特点,我先写下了几个句子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窄,九米。

(2)全桥有一个大拱……

(3)大桥上,有两个小拱

(4)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组成。

然后对照课文找出不同之处:“略”、“只”“两肩”、“拼”,为什么不能省去这些词?这是一个“空筐”,领会充实,达到教学目的——把握事物特征来写。这是从侧面设“筐”,诱导学生入架。

6、“共鸣筐”法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建构“共鸣筐”技巧上是相当高妙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疲乏,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光?放射出多少热?它有怎样的价值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七根火柴》开场白,用一连串问话和诗一般的语言设境制造“共鸣筐”,即发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为全课的教学钩要。于老师很擅于抓住课文感情关键之处,运用发人深省的语言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学生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在《七根火柴》一文中,还运用两处“共鸣筐”,集体背诵保尔的名言和纪念碑碑文”,诱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化课文主题,加深了思想教育。

于老师在《语文课的设计》一文介绍《茶花赋》设计时说:“为了讲透这个醉,我利用了前呼后拥的方法。在“醉”出现之前,先后紧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的感情线索,然后用感情‘低谷’——‘就搁下这桩心思’的“搁”来呼唤感情高峰“醉”的出现,在部析作者收藏起来的奔腾感情时,运用学生的旧知识——背诵《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饮湖七,初晴后雨》等诗,大力宣染铺垫,让祖国河山的无限风光在学生胸中激荡,水到渠成地呼出了“醉”字。这段话于老师道出了在课堂设境运用“共鸣筐”的宝贵经验。

总之,建构“空筐”,可以直接运用课文本身存在的“空筐”建构,如“两难筐”、“半句筐”、“无声筐”,也可以缘以课文而间接建构,如“侧面筐”、“半句筐”、“共鸣筐”、丰富、发展的教学实践为在不断地丰富、发展着“空筐”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