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向个性化教学,助力学生成长

走向个性化教学,助力学生成长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么,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进学生生活体验,这是势在必行的。这是一篇文化性散文,需要学生反复诵读、理解、鉴赏才能体味出汪曾祺笔下胡同味儿。正因这种教学学生乐于接受,是教学中注入学生熟知的生活。从而构建学生个性生成发展的平台。

走向个性化教学,助力学生成长

传统教材内容中知识偏多、偏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并且过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目标追求智育化、知识化、分数化和名次化,而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缺乏学生自主支配时间,造成学生消极的学校生活体验,考试结果的处理使学生过度焦虑等等。

面对课程目标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面对传统教学内容的严重滞后,我们要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主导观念:课程既间接经验。传统基础教育中,各学科的教材是以间接经验系统作为编写教材的核心依据,追求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时间最大化,形成讲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学生的直接经验的价值仅仅在于更好地掌握分门别类的学科中规范性知识,通过门类繁多的练习题强化训练,以便适应中考高考。这种基础教育课程是以应试-甄别、选拔人才为终极目标,过于重视间接经验的传授和习得,过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和价值观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说,基础教育的意义不能在学科中寻找,而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重建面向社会和生活,可供多元选择的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基本要求的新课程观。从而促进知识形态从学术性走向实践性、富有活泼生命力的转变,形成主题-探究-表达的个性化学习。

那么,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进学生生活体验,这是势在必行的。只有我们通过教学,注入生活内容,才能让我们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www.daowen.com)

譬如汪曾祺胡同文化》的教学。这是一篇文化性散文,需要学生反复诵读、理解、鉴赏才能体味出汪曾祺笔下胡同味儿。我把它设计成审美性阅读,分三步走:一是观赏性阅读,整体把握初步读懂课文;二是欣赏性阅读,抓住文中有特征、含义深刻的细节欣赏,体味课文的美点;三是鉴赏性阅读,链接学生的生活,反观课文的文化风味。学生根据对本地文化的理解,进行文化性文章写作,如《东乡小吃》《东乡小巷》《东乡方言》《东乡婚俗》等,通过本文教学,走进胡同世界,面向东乡本地文化。正因这种教学学生乐于接受,是教学中注入学生熟知的生活。

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活了教材,教活了学生,使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能充分意识到:我是个用心思考世界的公民。从而构建学生个性生成发展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