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息元的胚胎性理论让课堂制高点,并设置整体感知课文

全息元的胚胎性理论让课堂制高点,并设置整体感知课文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息元的胚胎性,它作为整体之内的发生点,影响、牵动和制约着整体内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周围的部分相对明显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三是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变化之处。“变”说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制高点。我们指导学生抓住上述着力点,把握住课堂教学制高点,并且着眼于教学制高点设计思维训练题——预备性练习和尝试性练习。

全息元的胚胎性理论让课堂制高点,并设置整体感知课文

全息元的胚胎性,它作为整体之内的发生点,影响、牵动和制约着整体内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周围的部分相对明显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而这“胚胎”恰好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谓的教学制高点,它俯瞰、辐射着文章中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使之环拱生成演化着整个教学过程。由此看来,我们若能准确把握教学制高点,设置导读性质的思维训练题,就可有效调节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欢悦和谐的氛围之中。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把握教学制高点呢?

一是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反复处。运用反复修辞格,是作者突出强调文章思想感情的常用方法。有的是段的反复、句的反复、词的反复,也有的是直接式反复或间隔式反复,这些反复的细微之处往往见其文章的精神。《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诗,抓住诗中“您在哪里”反复处,前后贯联,拎住作者在诗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线索,也就是把握了诗文中强烈的怀念之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戴人民总理”的教学制高点。我们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反复处,尤其是词语反复,精心辨识,认真揣摩,否则会失之交臂。

二是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矛盾处。文章的矛盾处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材料本身隐含着矛盾,如《孔乙己》一文中有关孔乙己的姓氏、处境、外貌、言行以及顾客对孔乙己的存在有无态度。第二,作者与读者认知上的矛盾,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在文中阐述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与当今的我们认识上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另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识事物的矛盾。譬如学生写议论文时运用事例论据,因为长期学习记叙文的知识经验沉淀,对议论文知识认知不足等局限,叙例往往不简要,不能很好地为证明论点服务。像这些知识经验的认识矛盾之处,也是我们把握教学制高点的有力依据。

三是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变化之处。臂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在“最后一课”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深受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的影响,由一个不懂事贪玩的小男孩变得懂事并与祖国命运同呼吸共患难。“变”说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制高点。当然,文章的变化之处还有情节变化、环境变化、细节变化等。在教学中,文章变化把握得好,处理巧妙,着一棋全盘皆活,教与学的活动皆在其运筹帷幄之中。(www.daowen.com)

四是指导学生抓住文章对比这处。“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在课文中运用比较方法,往往会使人物形象凸现出来,主题更加鲜明。如老舍的《在烈日与暴雨下》,作者对自然环境“烈日”和“暴雨”进行对比性描写,就凸出了旧中国劳动人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样子形象。我们抓住这些对比之处,探究其根源,就有把握课文的教学制高点。

五是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画龙点晴之处。画龙要点晴,作者有时点在题目上——题眼,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的“珍贵”一词,《普通的劳动者》中的“普通”等。有时点在文章中——文眼,如文首,《荷塘月色》的“颇不宁静”;如文尾,《老杨同志》的“老杨真是自己人,”抓住这样的画龙点晴之处,把握住教学制高点,“登泰山而小鲁”,“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学生的思维训练就会很好地落到实处。

我们指导学生抓住上述着力点,把握住课堂教学制高点,并且着眼于教学制高点设计思维训练题——预备性练习和尝试性练习。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思维训练题,自学、自做、自改、自比,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精选知识点,确定教学点,寻找突破教学难点的切入口,为我们对教学目标准确确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学生对照思维训练题自学、自做、自改、自比,经过长期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自觉求知的读书习惯,而且也着效地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广度性和深刻性等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