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环节是教学参与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环节是教学参与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堂课的中心就是“议”。课堂上,学生议一议,就是对问题“不可不察”的思维过程。“议”的第三步是“探知”,形成能力。课堂上,教师的评点,重在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迁移”。总之,激思、辨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双向”参与型的中心环节。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环节是教学参与

一堂课的中心就是“议”。“议”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所得”的被动学习局面中摆脱出来,转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学习上来。

“议”的第一步就是“激思”——“授之以渔”。

第一,激励学生敢说、会说。初中学生活泼大胆、好奇敏感,喜欢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他们身上具有潜在的,可以诱发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积极性,促使他们敢说敢问。“会说”义务教材每一册都对“说”提出了训练要求,教师一定要落实好,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养就具有探求的精神,才会发现问题,迅速捕捉疑点。

第二,师生要有平等、商量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对教材或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不含糊、不回避、态度明朗,并且对于那些善于提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强有力的鼓励,有助于学生树立敢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学风。

第三,采用“引而不发”的激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疑点,善于从“确定无疑”中看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在速读或朗读的基础上,从文章的构思、布局、遣词选句等各方面提出问题。

第四,“授之以渔”——分层设疑法。按课文整体说,由表及里、由易入难、由浅到深可分四层设疑:表层设疑、里层设疑、深层设疑、联比设疑。按课文的某一深层目标,如《看戏》一课的“中心意思与材料的详略”目标,可分割成三层设疑:第一层是如何概括出中心意思;第二层是中心与材料。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了哪些材料详,哪些材料略,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意图,能否突出中心意思等。

“议”的第二步是“辨异”,训练其思维。古人云:“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不察”,就等于白白发现问题。课堂上,学生议一议,就是对问题“不可不察”的思维过程。(www.daowen.com)

怎样“议一议”呢?首先,把学生按成绩、学习态度搭配成小组,在议的过程中实现思维互补;其次,把问题分类归纳,便于“议”出成果,控制课堂教学进度,调节课堂节奏;再者,结合“议”的问题口头阐述,提出各自看法;最后,比较辨析“议”的思路,求同存异,归纳概括,达到释疑的效果。

“议”的第三步是“探知”,形成能力。

解决问题据所达到的目的是求得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鉴别文章在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优劣高下,以致能把阅读心得体会用精当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巩固学习成果。

“探知”,一般是从下面三点入手:(1)温故知新,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探求解决新问题;(2)求同存异。运用比较方法,揭示事物相互关系和本质,提同学生概括取舍能力。(3)评点导“迁”。课堂上,教师的评点,重在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迁移”。

总之,激思、辨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双向”参与型的中心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