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之前,大部分学者以日本2001—2006年广义量化宽松政策为研究对象,对零利率约束下的可行性政策进行研究,认为非传统货币政策是唯一选择。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面临的通货紧缩需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调整,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利率政策已无下调空间时,只有广义量化宽松政策才能够有效达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的(Fujiki等,2004;Eggertsson和Woodford,2003;Bernanke和Reinhart,2004)。
随着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非传统货币政策的运用,学者们开始质疑非传统货币政策与零利率约束之间关系的必然性,形成所谓的关于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利率约束之谜”。该争论的核心是探讨零利率约束是否是各国央行运用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必要条件。学者们在对美联储、欧元区、日本及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全球主要中央银行的非传统货币政策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在利率高于零水平时,许多中央银行实施了非传统货币政策,而且还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因此零利率约束并不是实施该政策的必要条件。同时,学者们提出,在金融危机期间,即使尚未面临零利率约束,实施非传统货币政策也会带来很大福利(Shiratsuka,2010;Borio和Disyatat,2010;Curdia和Woodford,2010;Gertler和Karadi,2011)。上述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衍生为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利率约束之谜”。
“利率约束之谜”出现的原因之一是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不同。日本21世纪初的广义量化宽松政策是为了应对IT泡沫破裂后的实体经济危机,而美联储等中央银行于2007年起实施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则是为应对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系统危机(Shiratsuka,2010)。因此,为了剔除政策实施背景差异所带来的干扰,我们选择比较研究同一时期美国和欧元区两大代表性中央银行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影响,以更加有效地说明“利率约束之谜”的存在性和相似性。由于零利率约束是一种特殊的利率政策现象,因此我们将“利率约束之谜”归结为探究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与非传统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根据亚当和比利(Adam和Billi,2006,2007)对零利率约束时的最优货币政策的研究结论,在利率处于下行阶段,但尚未到达零利率约束时,如果中央银行并未作出长期维持零利率的承诺,那么产出下降和通胀紧缩的速度会比央行做出承诺时的下降速度更快。我们从学者们对日本2001—2006年及美国2007—2009年出现的零利率约束的研究(Eggertsson和Woodford,2003;Reis,2010)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只有在面临零利率约束时才会明确承诺长期维持零利率水平。因此,可以推测,为了更好地调控经济下行的趋势,在到达零利率之前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即以数量型货币政策直接抵御通胀紧缩和产出下降。因此,我们将在后文进行验证的关于非传统货币政策“利率约束之谜”的命题如下。(www.daowen.com)
命题1:传统的利率政策对非传统货币政策具有潜在惯性影响。宽松的利率政策催生扩张性的非传统货币政策;而扩张性非传统货币政策则会进一步降低利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