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抱团养老需求:基于云南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研究

抱团养老需求:基于云南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研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抱团养老也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多为老年人变被动为主动,根据亲缘、地缘、业缘、志趣等条件自发组织形成的养老团体。国内学术界对此的关注并不多,但也有学者指出,抱团养老可以满足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病看护上的需求。

抱团养老需求:基于云南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研究

在前述的“失独者之家”的启发和鼓舞下,“云南爱心鸟失独家庭关爱中心”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家为“失独”家庭提供综合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它进一步拓展了“失独”家庭间的网络构建和社会支持服务内容。在“爱心鸟”和“失独”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倡导下,昆明市政府在呈贡新区开展了“失独”家庭抱团养老模式的试点,为25户“失独”家庭在呈贡的廉租房小区申请到了住房和一间公共活动室。这25户“失独”家庭父母的年龄集中在50~80岁,大多为企业退休职工。我们与这一群“特殊”的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多次与他们座谈。从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抱团取暖”是这些家庭的父母愿意放弃昆明城区的住房,而搬迁到相对偏远且生活基础设施尚未健全的呈贡区的最大驱动力。他们把“抱团”视为另一个组合式“家庭”的建立,互称兄弟姐妹,其中有一两对夫妻充当“家长”的角色,负责团队管理,例如召集、协调和组织某些公共活动。这是全国第一家由“失独”家庭自发组织形成的抱团养老社群,虽然在建立过程中曾遭遇重重困难,但老人们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更多“失独”家庭提供可借鉴的养老模式。这种重组的集体“家庭”既是生活方式社会关系重构,也是群体的自我划界和保护,建立共有集体身份和认同的期望。

抱团养老也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多为老年人变被动为主动,根据亲缘、地缘、业缘、志趣等条件自发组织形成的养老团体。国内学术界对此的关注并不多,但也有学者指出,抱团养老可以满足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病看护上的需求。[8]在对呈贡抱团养老家庭的调查中,我们也能深切体会到“家庭”中老人之间构建起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在心理、情感上还是生活、医疗互助中都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我们有合唱团,经常在一起唱唱歌、玩玩,打打麻将这些。在这里住的真的是开心的,终于有家的感觉了。我们昨天才回来,我们这些人约着去澄江玩,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大家在那会是完全放松的了,可能你们是看着这些老奶像在“炸街”(大家都开怀大笑),一条街只看见我们,放松、开心。

我们在这点有25户人家了嘛,还有一户人家今天没来,他是个残疾人。有一天他刚好从陆良回来,下着雨,因为他残疾,人家把他送到门口,但是我们在楼上一看见他回来了,他的电话还没打到,就有人马上下去帮他拿东西,送到家来。因为他脚不方便嘛,想着他没吃东西,我们就这个送个蛋,那个送个菜,我看着都觉得太感动了,他看着也感动了,给他送米线的、送面条的,第二天还问还想要哪样给你去买……这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在一起才能做这些事情,如果他住在陆良我咋个去做,哪怕他病危在家里面了,我咋个够得着,我有这个心我也够不着,这就是我们住在一起的好处之一,我们能够近距离找到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我自己腰椎间盘突出,一个多星期没出过门,上个厕所都是她们来扶,都是我这些姐妹一个一个地来帮我,帮我按摩呀帮我做热敷,当时我眼泪都出来了,真的是太感动了,亲姊妹也可能做不到。这个就是我们“失独”老人,自己帮助自己。(www.daowen.com)

我们选择住在一起最大的好处主要就是精神(充满精力),精神说句良心话比以前好多了,心情也好了。以前在城里住小区他们就会问你的娃娃呢,咋个一天不见,只要一问就会触到我的痛处……我说姑娘在外面,也不好得讲娃娃已经不在了。在城里住了10年,他们都不知道我是“失独”,因为我都不讲这些,人家问我也不想回答,怕提到这个问题。在没满60岁以前有哪样病我都扛过来了,60岁以后才意识到,自己不年轻了,是越来越老了,娃娃也不在了变成“失独”家庭了,老无所依了,别的家庭都会有姑娘儿子来看看,你说是哪个爹妈生病了姑娘儿子不急的,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呀!去年住院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老了,问题想得也多,我们这个群体并不是我们愿意过这种日子的,岁数越来越老了,我们抱团在这里,楼上楼下还可以相互照应。

从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抱团取暖”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这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遭遇、诉求基础之上的以互助为核心的“团结协作”模式。内部是团结,外部是安全距离:他们用轻松、平等来形容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平等并非源自社会地位或资本,而是源自相同遭遇后的同理心,相互之间的言语和行为不会触碰到内心深处的痛点。

“抱团取暖”的产生也印证了费孝通中国人家庭差序格局[9]的描述。有别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中国“家”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家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基本社会单元,它可以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也可以扩展为容纳了家族中姻缘、血缘关系的亲戚,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为被认同具有亲密关系的“朋友圈”,好比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从内圈开始向外扩展,这些圈内人都可视为家人,只是亲疏关系有所差异。在“失独”家庭群体中,绝大部分家庭以血缘为纽带的内圈已经发生了改变,甚至不复存在,同时许多人还主动切断了与家族其他亲戚的往来,因此与“同命人”的结盟反而成为最重要的“家”的认同和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