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思想占有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发生独生子女死亡、残疾的家庭承受着无法言说的伤痛,哀伤几乎成了所有被访谈父母的集体情绪特征。哀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外人理解的情感,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哀伤五阶段”理论认为,完整的哀伤过程包括拒绝与孤独(denial and isolation)、悲 愤(anger)、讨 价 还 价(bargaining)、压 抑(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5个阶段。对于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特别是“失独”家庭来说,独生子女的骤然离世,带给他们的是巨大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也会经历类似“哀伤五阶段”,但是存在家庭差异,很难严格划分这五个阶段。有的家庭停留在其中的某个阶段难以自拔,有的家庭可能反复经历其中的某个阶段,但总体上,对于“失独”家庭而言他们都自认“丧子之痛”是他们终身难以抹去的伤痛。
除哀伤外,自卑和自闭也是这些家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在社会竞争日益剧增的压力之下,大部分父母对独生子女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面对的则是“无望”的人生,他们普遍不愿提及子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普遍无法接受谈及子女的问题,逃避、自卑,甚至自闭。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精神疾病、智力残疾等的歧视与偏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独生子女的问题往往给父母及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通常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子女情况,甚至不愿意接受帮助。一位社区工作人员也这样描述:“我在社区工作那么多年,这个社区好几个特殊家庭的情况我都知道,我对这些家庭的印象就是‘孤独’,他们都不爱与人交往,按照国家规定社区要发放补助,但是他们除了来领补助,其他时候都不愿意来社区,我有时候会去他们的家看看,感觉对他们安抚,陪他们说话一点用也没有,时间长了以前觉得他们可以走出来了,但其实还是没有,一提孩子还是会掉眼泪。”
Y妈妈,61岁,独子1岁时因病夭折
我就像个祥林嫂一样,看见人就说孩子的事情,说完了就哭,每天打开电视看,但看什么自己不知道,一直看到电视里全部都是雪花点,每天不是打毛衣就是绣花,不想让自己闲着乱想,给自己不停找事情做,有时候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说着说着就断片了……
LZF妈妈,58岁,独子成年后因白血病离世
孩子过世后,我从来不愿意和周围邻居说孩子的情况,有一次我头昏,感觉天旋地转的,打了120拉去医院,到了医院我也不好得和医生讲娃娃没在了,就说娃娃在外国,说他在外国来不了,没有办法只有靠我一个人……
C妈妈,62岁,19年前交通意外失去了女儿和丈夫
丈夫和女儿走了以后,我有好几次都想自杀。有一次单位组织到澄江游泳,当游到很深的地方,心里就在想“如果这个时候有条大鱼把我吃了就好了!我就不用再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了……”这种念头经常都会有,但是又想想自己还欠着10多万块钱,不能不还给其他人,才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意外发生后的五六年里,我一直都走不出这个阴影,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家三口,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会哭很久很久。(www.daowen.com)
GL妈妈,54岁,17年前13岁独子因意外过世
多少年了,我都不喜欢上街,我怕路过街上卖小孩东西的商店,有时候在街上人家递个宣传页是关于孩子的,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下来了。这么些年来,我不想和同学、朋友有什么来往,因为同学、朋友的孩子都长大了,现在也是结婚、生子的时候了,我们单位的人孩子结婚也不会请我,因为我不会去的,听到这些消息自己都受不了,所以干脆就不要和任何朋友来往。
图11 GL妈妈在填写家庭功能量表
除此之外,很多家庭把自己的遭遇归结于命运,甚至将孩子的意外归咎于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如果那个晚上我不让孩子出去吃那顿饭,他就不会食物中毒。如果我起床的时候去他房间看一眼,他就能抢救过来了……”“我女儿小时候好好的,就有一次撞了头隔了一个月我们才发现孩子不对劲,怪我们大意了,要是早点孩子也不会生这个病……”“那天要是不给儿子出去就好了,不去他就不会……”“我怀孕时候感冒了,我吃过药,我一直想是不是我吃的药有问题,生出来孩子就不好”……很多受访者都存在着不断回想,不断自责的心理,他们不愿意接受独生子女的意外情况,又不得不去面对,使得他们更加敏感而脆弱。
曾有研究指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心理反应表现在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4个方面。情绪反应包括:思念、孤独、自责、不舍、无望、烦躁、害怕逢年过节等;认知反应包括:不相信、不公平、怪自己倒霉、幻觉、反复回忆等;行为反应包括:哭、回避、冲动等;生理反应包括:失眠、疲惫等。研究同时认为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反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哀伤反应有着普遍性和独特性。[28]
结合实际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普遍心理困境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亲情缺失的悲痛心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重大的事件往往导致人的生活轨迹在瞬间急剧上升或下降,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极大扭曲和断层。独生子女的病残或突发死亡是导致父母生活轨迹发生突变的重大事件,亲情缺失的悲痛心理也成了父母中普遍存在的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二是生活无助的焦虑心理。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为5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渴望生活稳定、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求也是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会产生的欲望。对于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来说,不仅要承受精神打击,还要承受更多生活压力,生活的无助和无望使得他们倍感焦虑。三是老来无依的恐惧心理。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养老方式,而“养儿防老”不仅是我国传统孝道伦理的价值体现,更是家庭养老方式的核心观念。“不怕死,就怕老”是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最大心声。失去独生子女就意味着失去了最重要的养老资源和依靠,他们对“老”充满了恐惧。[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