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庭结构裂变: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

家庭结构裂变: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三口之家,在家庭成员出现意外情况成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之后,其家庭成员在事实或者功能上减少,大部分成为残缺家庭。在本研究的调查中,调查人员接触到很多这样的家庭,在家庭发生独生子女意外死亡、重疾、重残等情况后,他们的家庭户类型变得更为复杂,有单亲重残户,一户多残户,单人户,等等。

家庭结构裂变: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

家庭结构是指任何一个家庭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性,并在一系列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寻求适应性发展,必然需要某种形式的内部组织,用来规定不同家庭成员独特的位置、角色、权利和义务,并决定怎样、何时以及与谁相关联,这就是家庭结构。一般而言,这种结构以无形的方式隐藏在家庭成员的行为反应、言语表达及情感态度中,因此,从家庭结构中可以看出家庭成员间的亲疏远近、联盟、界限等的关系。[12]

中国传统的家庭概念多是指包括两代以上的夫妇及其子女、亲属所组成的联合家庭,“儿孙满堂”“四代同堂”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的理解。而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三口之家,在家庭成员出现意外情况成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之后,其家庭成员在事实或者功能上减少,大部分成为残缺家庭。在本研究的调查中,调查人员接触到很多这样的家庭,在家庭发生独生子女意外死亡、重疾、重残等情况后,他们的家庭户类型变得更为复杂,有单亲重残户,一户多残户,单人户,等等。

“家”对于中国人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意义,“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单位的概念,更是中国人情感和血脉传承的源头,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费孝通认为[13],家庭是父母子所形成的团体。夫、妻和子之间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不仅仅保持了家庭在结构上稳定的三角,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联系“过去—现在—未来”的空间思维上的三角。结婚是序幕,开启了告别原生家庭,组建婚姻家庭,另一种感情生活的旅程;孩子的出生为夫妻共同生活经历创造了另一个平衡支点,是两人生物上的结合,情感上的纽带和“一件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有了孩子的出生和存在才完成了正常的夫妻关系,促进和稳定了他们的全面合作。三角关系被看作是正常家庭的必要形态,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打破平衡,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另眼对待。即使在所谓的扩大式家庭中,这种三角关系的基本结构也没有被抹杀。[14]

图10 与独自一人生活的C妈妈访谈(www.daowen.com)

随着子女的逝去,“家”的裂变不断加深,“家”的结构因此变得愈来愈复杂和多样。“家”对于“失独”家庭而言,是一个裂变的过程:孩子的出生标志着“完整家庭”的开始,但随着孩子的过世,“家”的完整性就坍塌了,随之而来的裂变出现多种结局:重组、彻底分裂、保持不完整。

C妈妈(62岁,失独,丧偶),在丈夫和女儿去世之前她也曾有个幸福的家。那时,丈夫担任一定职务,收入也不错,女儿也非常出色,学习优异,兴趣爱好广泛,C妈妈对那时的生活充满了怀念。可是19年前的突发意外让她一夜之间成了孤家寡人,她这样描述自己如今的生活:“我现在一个孤家寡人,自从丈夫和女儿走了以后,丈夫家的人说(丈夫和女儿)是被我‘克死’的,我也没有和他们有任何来往。我有两个哥哥,但我们很少联系……没有必要联系,自己这种情况,都是给别人增加烦恼和负担。现在每天早上自己煮一碗白菜面,吃一个鸡蛋、一瓶牛奶,吃完后一个人出门买菜。下午自己一个人去大观楼绕1个多小时,然后回来自己做饭吃。一个人的饭菜吃不了多少,什么都是一小碗,吃着也不想吃。在家就是看看电视、睡觉,我也不喜欢找朋友玩,逛街也都是自己去。大多数时候,我都只是自己一个人待着,一个人的家。”C妈妈不仅失去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更断绝了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似乎这种不完整的和孤立的状态才是一个遭受此等意外的家庭应有的结局。

受访的“失独”妈妈中不乏这样的案例,不仅经历了丧子之痛,还同时经历了婚姻的解体——她们的丈夫都在独生子女意外离世后毅然而然地选择了离异和再婚,原因很简单,孩子过世时妈妈的年龄已不再适于生育,其丈夫为了让自己能有个“完整”的家而选择了与更加年轻的女子重组家庭,这些“失独”妈妈也自然而然地变为了单户主家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