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一词出于《易·震》,“九四,震遂泥”。三国魏王弼注:“艾其震也,遂困难矣。”在百度百科里的释义为:困难,指处境艰难、生活穷困,亦指事情复杂、阻碍多。也就是说,在汉语中困难的定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的贫困;二是处境的艰难。
通常,谈到困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贫困,并多倾向于经济层面的贫困。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谈及家庭的困难时,许多人对困难的理解也都侧重于经济层面的困难。例如,一位社区居委会主任这样说:“×××家是‘失独’家庭,但是他家并不困难,他家很有钱……”另一位计划生育管理者也说:“如今政策已经很好了,国家每年都给这些家庭发放一些补助(扶助金),但有些家庭还不满足,有些家庭还不愿来领取。”由此可见,在大多数人,包括政策执行者眼中,对于困难的普遍理解多限于经济范畴,多地采取的帮扶政策也主要以经济援助为导向,尚未将这些家庭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心理、社会交往等多层面的压力考虑到,也并未深究为何有些家庭“不满足”,有些家庭“不愿领取扶助金”。对困难的解读不仅仅代表个人的感知,更体现了政府决策和社会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理解与支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是因独生子女发生死亡或残障等情况形成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中认为社会弱势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相当少,一个方面的弱势将会引起更多方面的弱势,“向上流动”困难,大多只能徘徊于社会底层。[1]在中国“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独生子女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家庭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孩子,更是心灵的归属、精神的寄托和晚年的依靠,不仅仅是“钱”的问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