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眉户戏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眉户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眉户戏,或称眉鄂,民间也称“迷糊”“迷胡”,兰州称“梅胡”,是一种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眉户戏主要流传于陕西以户县、眉县、周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故称眉户。眉户戏曲调主要由明清以来的民间俗曲组成,俗称“曲子戏”。早期的兰州眉户戏班子规模较小,类似“地摊子”。以后眉户戏被搬上舞台表演,成为舞台戏曲。

眉户戏,或称眉鄂,民间也称“迷糊”“迷胡”,兰州称“梅胡”,是一种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眉户戏兴起的时间约在清乾隆年间,系当时民间农闲、年节时的自娱形式或民间艺人的坐摊卖唱。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眉户由坐摊清唱发展为高台表演的舞台戏。眉户戏主要流传于陕西以户县、眉县、周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故称眉户。清中后期,眉户流传到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和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眉户戏曲调主要由明清以来的民间俗曲组成,俗称“曲子戏”。眉户戏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在兰州市区、榆中县、皋兰县等地被称为“迷胡子”(眉户子)。眉户戏其唱白以关中语音为基准,多角色,以单曲反复或多曲联缀演唱剧本的唱词。唱腔包含齐言体曲牌、长短句曲牌、欢音、苦音调式等不同样式的曲牌,种类丰富,可表达多种情绪。

眉户戏早期的演唱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梆子、铜铃等为主要乐器,以坐场清唱为主,后发展为坐场清唱与舞台表演并行。伴奏开始加入板鼓、铜锣(大小锣)、镲及琵琶、扬琴等乐器。眉户戏舞台演唱与表演方式学习并借鉴了秦腔舞台剧的技巧特点,其戏曲风格也愈加成熟、完善。

眉户戏传入兰州的确切年代无籍可考,根据早期艺人们的记忆和师承关系推断,应在清中后期传入兰州。眉户戏多以军旅、商贾、移民、逃荒等多种渠道从陕西关中逐步西延传入甘肃一带,先是在兰州市区流传,后逐渐流布于兰州各郊县。

兰州眉户戏长期在民间演出,并无专业眉户剧团,有时由秦腔戏班串场兼演。目前眉户戏使用的舞台语言多是受秦腔韵白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兰州地方语言为主、带有秦腔韵白痕迹的舞台语言音调。在有些生活情趣浓厚的喜剧中,有的丑角和彩旦还不时会使用兰州当地方言以数板形式表演,语言诙谐有趣,通俗生动。

早期的兰州眉户戏班子规模较小,类似“地摊子”。通常以村庄、城镇街道为单位,爱好者相聚一起,庭院台阶、门前广场、公园树下即为舞台。演员彩妆或便装上场演唱,观众就地围场观看,其乐融融。以后眉户戏被搬上舞台表演,成为舞台戏曲。兰州眉户戏在民间演出,以花钱少、演员不多、服装简单、不受舞台限制等特点为群众所接受,加上“迷胡子”表演剧目内容浅显易懂,演出的剧目多以《小姑贤》《张连卖布》《怕老婆顶灯》《刘全进瓜》《打樱桃》等生活情趣浓厚、观众喜闻乐见的小戏为主,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如图22)。(www.daowen.com)

图22 皋兰县民间演出眉户戏

如今眉户戏在兰州城乡,特别是周边郊县的演出仍然十分活跃。如榆中县各村镇每逢当地春节耍社火唱后场时,眉户戏总要上场表演,观众围场观看,十分热闹。另外,眉户戏的演出也常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凡传统节日庙会集市、冬季农闲、逢年过节时,眉户戏正是必不可缺的重要节目(如图23)。

图23 兰州眉户戏《屠夫状元》剧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