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培发
时间:2018年7月9日
地点:王好义先生家
人物:王好义先生、王鹏(王先生儿)、笔者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王好义先生(图片由王好义先生本人提供)
人物档案:
王好义先生,1926年生于上犹县水岩乡龙门村。1941年至1944年在上犹中学(时称县立初级中学,后改继春中学)就读初中,1944年至1946年在高中部就读,后转赣州正气中学就读至毕业。1947年考取苏州军校国防测量学院航测专业。1949年10月在上犹中学任教,1956年在南昌高中教师培训部学习,后分配至江西省信丰中学任教,1981年在上犹江水电厂子弟学校离休。
岁月有痕,飞凤山下留下多少校园故事;时光流逝,龙门路上记录了万千校友的风采。犹中七十多年前的校友,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岁月,如犹江之水,浪花轻溅,奔流向前。当笔者带着敬意寻找他们的故事时,能够提供故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他们的口述,他们留存的资料,是犹中最珍贵的史料。
那天,我在一个群里发出希望找到老校友采访的信息,在上犹江水电厂工作的王鹏先生欣然告诉我,他的父亲是犹中的老校友、老教师,可以聊聊当年的往事。我十分高兴,有幸能够拜访王好义老先生。此文是笔者的访谈实录(如为补充内容,文中用括号加注)。
钟培发(以下简称“钟”):王老师,您好!很高兴能认识您,您是上犹中学的老校友老教师,今天拜见您,想了解上犹中学那段历史,听听您的故事。
王好义(以下简称“王”):我的老家在水岩龙门村,离龙门圩两华里(1华里等于500米)。早年在家里读私塾,1939年到营前西昌乡学插班读了两年小学,在西昌小学这两年,自己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数学老师黄世谷先生,他非常会讲课,把算术讲得生动有趣。1941年,我下上犹参加初中招生考试,考试科目是国语和数学,后来接到通知,我考取了上犹中学。当时,校舍还没有建好,在祠堂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来才搬进学校。(据上犹中学首届毕业生吴家润先生《回忆王继春县长》一文记载:上犹中学1941年2月份开始招生,学校分成四处上课,初一年级两个班,甲班在钟家祠,乙班在胡家祠,初二年级在吴家祠,初三年级在尹家祠,教师办公地点也在尹家祠。全校食堂设在北门巷靠近孔圣庙的几座宗祠内。)
钟:那时读书给您印象最深的老师有哪些?
王:丁保楠老师,他教我们的数学,他是学校的训育主任,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讲课非常有条理,一板一眼,环环相扣,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简洁、准确、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其思维活动的火花,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如教“平方差公式”时,他出示一组动脑与思考练习题,让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待学生们做完后,继续引导说:“这几道题我们虽然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出结果,但很费时,课本上有一个重要公式可以帮我们的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自学以下内容,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时同学们带着急切求解的心情去看书,从而激发了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兴趣。我热爱数学,教了一辈子数学,现在想来,与小学时的黄世谷和中学时的丁保楠两位老师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还有一位音乐老师江波,他是音乐家,由黄建作词的校歌《飞凤彰彰》就是他谱的曲。1943年3月20日追悼王继春去世的挽歌也是这两位老师写的。
那首追悼大会的《挽歌》,感人至深:
燕儿家家语,莺儿树树啼,风雨凄凄!
桃李花纷萎,杨柳低枝垂,瞻仰靡依。
啊,春之神,提早竟别离!
谁教我拱墙?谁教我梭织?谁叫我衔泥?
作为那个时代的学生,我们很佩服这些老师的才华。
还有当时年轻的黄永玉老师,他教木刻课,很有一套方法,假期他和江波老师等人还组织我们在犹江边露营。(www.daowen.com)
钟:王老师,您在上犹中学就读和工作过,经历了学校创办初期的各种事情,关于第一任校长王继春的故事,请您谈谈一些见闻和感触?
王:我到上犹中学读书的时候,学校主要事务是杨毓棻校长(代行校长职权)管理。(1945—1947年杨毓棻任信丰中学校长,信丰中学校史上还特别写了他治校的事迹。)王继春县长还会时不时来校视察,他个子不高,粗布衣裳,脚穿布鞋,很朴素,没有什么派头,他一到学校,就马上去老师办公室,教室等各处检查。那时,学校各项制度也比较严格,实行童军管理(准军事化)。早上打了起床铃,五分钟就必须起床叠好被子,教官还会来宿舍检查。晚上,点煤油盏上自习,老师有时会来巡查,老师不来,就由班长负责纪律等。
每天要在操场举行升旗仪式,下雨就改在礼堂,然后是训导讲话。下午课后还有夕会。学生必须佩戴校徽,出外都是排着整齐队伍,步伐整齐。学生在校外遇见老师,必须向老师鞠躬,等到老师点头还礼才可以离开。老师多为外地来的,见多识广,水平很高,学生都很敬佩。
那时每门课,我都会认真上,比如劳动课,手工劳作课。学校开辟劳动场所,学习挖土种菜养鱼。手工课,有竹工、木工、缝纫等各种技艺学习。劳作室备有斧、凿、锯、刨、刀(含大小刀具和雕刻用刀)等。大画家黄永玉先生就在劳作室教学生木刻。
1943年3月,王继春县长病逝于泰和省立医院,追悼会在赣州召开。当时学校去了几十人,我记得吴家润是学生方面的组织者。
(上犹去了简师科学生32人,加上群众代表,干部代表总共100多人,步行到赣州,大家自己带了被子和伙工,部分人在钟老师(钟承模老师,赣州人,上犹中学体育部主任)家里搭临时铺,自己办伙食。赣州公祭,最先致祭的是简师科学生,王县长的父亲出来答礼,尹巨崧老师看见,找到蒋经国说“老太爷出来答礼,大家心情受不了。”蒋经国听后,安排车子把老太爷送回去,但王县长的父亲坚持要向致祭的人致谢。在赣州,召开王继春县长追悼大会的前一天晚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尹巨崧作为群众代表,杨毓棻作为教师代表,吴光甲作为干部代表,我们四人被招到蒋经国办公室,蒋经国先生把王县长灵柩运回赣州的经过详细地告诉我们,同时告诉我们要在赣州开追悼大会的原因以及整个过程安排。蒋经国先生告诉我们,上一次亲自去泰和看望王县长,王县长卧在床上拉着蒋经国的手说:“我不行了,我要回赣南,回上犹看望我的学生,看望我的群众,我死也要死在上犹!”(引自吴家润,《回忆王继春县长》)
上犹追悼大会是在县中开的,大操场上有各界代表几千人参加。学校礼堂布置了灵堂,中间是王县长的遗像,两边是挽联,有很多,蒋介石也题送了挽联,还有社会各界人士送的挽联。从礼堂内到礼堂门口,一直到校门口摆满路两边。学校送的挽联是:“后起谁为继?先生自有春。”追悼大会结束后,学校改校名为“上犹县立继春中学”。(蒋经国令上犹县立初级中学改名)
王县长,也是学校第一任校长,我作为当时的一名学生,虽然没有接触多少。但从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对其感情态度上,可见他的功绩。这些,也激励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努力读书。
钟培发:王老师,您是龙门人,1944年冬天继春中学迁龙门办学一个学期,我想您对那段历史应该非常清楚,有没有值得分享给我们的故事?
王:我家就在龙门圩不远,仅两华里(1千米)。接到学校迁龙门的通知,是12月底1月初,快放寒假了,师生们陆陆续续到龙门。因为学校迁去了自己的家,我就走读了,吃住在家里,也省去了一笔伙食费。
由于龙门小学校舍不够,老师基本上都住在附近老表家里。老水岩与营前,一直文风好,尊师重教,老表都很乐意接纳这些老师。当时我家里就接纳了一对老师夫妻,男的叫张鼎和,是教国文的,虽然他没有教过我,但听很多同学说,张老师对教材诵读如流,他上课只带点名册,不带教材,开讲前翻一下学生的课本,便娓娓道来。女的叫王榴贞,她是王继春县长的侄女,在上犹举行王县长的追悼大会上,她是亲属方。她20多岁,是江西劳作师范毕业的,她的绘画很好。到了龙门后,张老师夫妇俩与我们家关系很好,张老师经常教我一些国文知识,王老师教我绘画,他们都鼓励我要好好读书,我家待他们也很热情,家里做了什么小吃,就一起分享。
后来学校迁回县城,我也考上了继春中学高中部。但张老师和王老师教了一年就离开上犹了。
钟:听说那时的老师有很多是外地的,本地的也多为响应家乡感召回来的名师,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那时抗战,外地一些文化人逃难到了上犹,上犹刚好缺老师,可以这样说,他们的到来,给上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本地老师,我记得的有黄建、尹巨崧、黄伯英、黄博、李蔚香、黄俊、罗焕中、张均白、李祥辉等等。当时营前片有好几个有名的老师,比如钟品阶先生,他是清末邑庠生,是省参议员,做过律师。1914年留学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在东京时晋见了孙中山先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参议。1926年先后代理兴国和安远县知事,期间以合法身份秘密释放在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正是此因,其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虽遭审查但免遭打击。)抗日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上犹中学执教。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参加党和政府各项工作,时任中共上犹县委书记邓烈赞扬他“老当益壮”是“旧知识分子的好榜样”。钟品阶先生,正气凛然,风度翩翩,一看就是那种大学问家。他的儿子钟峻苏老师,20世纪50年代在赣州读的高中,成绩出类拔萃,因腿脚不便,没有上大学,1959年始一直在上犹中学担任数学教师,他的教风独特,教法灵活,特别关爱学生,后来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说来也是机缘,我与钟峻苏先生还成了儿女亲家,我们俩都教了一辈子数学。
钟:王老师,您经历了上犹解放,后来在上犹中学任教,1956年离开上犹,请您说说那段时间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王:1944年我初中毕业考取高中,在继春中学读了一年半,后来就转到赣州正气中学继续读至毕业。所以我的高中毕业证书是赣州正气中学的。1947年夏到苏州考试,考取了军校国防测量学院航测专业,学校于1948年迁往广州。读了两年大学,学校迁去台湾时自己不想去,就趁送老师家属回家的机会离开学校,1949年5月回到上犹。1949年8月,解放军进入上犹,南下干部大队中共上犹县委书记邓烈,组织部部长董型武,县长秦彬等到达上犹县城。然后就开展旧有人员和毕业青年学生的登记,我当时去登记,负责登记的同志问我想去哪里工作,我就说想去县中教书。1949年10月我就到了学校。学校名称改为“上犹县人民中学”(1948年9月“上犹县立继春中学”改名“上犹县立中学”),由董型武兼校长,端木任元为副校长,上犹简师并入人民中学,秦彬、邓烈等都是学校的兼职政治教员。
南下工作团进驻上犹中学,当时南下工作团的领导有张玉田、张志军、关中环等。领导班子以文艺活动为突破口,广泛宣传政策,走访师生,消除疑虑,让师生尽快返校,适应新变化。师生陆续返校,课间课外活动活跃起来,大唱革命歌曲。十几天后,我连同陈心一、孔宪汉、郑材、尹瑞铠、黄达炳、卢致忠等老师选拔了几十位爱好文艺活动的学生,成立了上犹中学文艺宣传队,学生中有刘经猷、肖家英、谢崇升、郑守恺、黄造堂、李德安、张铨英、李声蕙、何文玉、黄存俸等。宣传形式有口头宣传、标语版画、唱歌跳舞等,参加人数也越来越多,大家能自编自导自演,书写绘画办报。文宣队排演的大型歌剧《白毛女》,在县大礼堂公演,轰动一时,场场爆满。给人们留下难忘印象。如扮演黄世仁的孔宪汉老师,扮演狗腿子的郑守恺,扮演白毛女的肖家英,扮演杨伯劳的是黄造堂,演得惟妙惟肖,感人至深。我喜欢拉二胡,就在伴奏。
1950年开始土地改革,学校文艺宣传队,配合土改下到乡镇进行宣传,我们这个队由熊光带队去了寺下宣传。到1952年,学校开始步入正常教学,开始狠抓教育质量,校长是邓联柏,教导主任是方代仙,副主任是郑材(上犹五指峰人,后在赣南师院任教,教授,古汉语研究专家)。1955年,我被评为省工作先进分子,1956年组织上送我到南昌进修,1957年就到了信丰中学工作。
采访结束,犹中过去的那一幕幕场景更加明亮。从王先生的经历中,我感受到:一个人一辈子,能遇见一位好老师并由此而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择业观,实属难得;这样的老师,除了教艺精湛,更有他的人格魅力。坚毅、勤奋、进取,是老一辈犹中人共同的品格。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老一辈犹中人最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