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锦文
穿过三行成排的教学楼,运动会的呐喊声、助威声在这里隐退,热闹的校园顿时安静了。早就听闻犹中的飞凤山有形,有色;可观,可赏,无论何时前往都可遇见极美的风景。我不擅长运动,喜欢于宁静处享受恬然自得的时光,飞凤山便是绝佳的去处。携上一本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带着清心僻一处清所静静清读。
来到山脚,一扇铁门,一段台阶,一座亭台映入眼帘。登峰亭三个金边字醒目而苍劲有力,恰到好处地彰显了这座亭子在这座山中的地位。但于此望山,山不能全见,峰也只能任尔想象。我想,原本此处应该是可以望见山顶的,只因现在树木成林,满满的绿色,层层叠叠,铺展开来,遮蔽了山顶。不过,于此,仅凭想象想见峰顶的样子,倒增加了几分悬念。
登峰亭端庄、沉稳,不高的四根石柱支撑起略微褪色、斑驳的亭顶,顶上的落叶厚厚地积累了一层。四个角稍稍上扬,指天对视,睥睨四方,极有气势地奋力向外扩张。良久,忽觉天空高远,云淡风轻,天空尽处一览无遗,空明。
转过拐角,一条颇为陡直的台阶穿过密林向上铺去,视线变得悠远,前方两个同学的身影既模糊又渺小,最终消失于台阶的尽头。这条直路两旁都是树,又高又直,树叶把天空遮了个严严实实,只在中间留下一个小小的圆,供人透视苍穹,窥探无尽的奥秘。
台阶上青灰的颜色很有历史感,可以想象当年学子登山的身影,随着台阶延伸的方向渐渐远去,步伐在风沙中沉淀,留下石阶上模糊的印痕。少许的黄叶东零西落地落在青灰的路上,微风拂过,脚步轻起,叶随风去。禅语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叶的零落自然不必因为风雨,而是进入了生命的时序。微微的萧瑟,淡淡的冷清,自然不必悲秋自伤。在这清静的时光里何不饮一杯秋风,赏一片景致,感受生命清淡的欢愉?
台阶尽头,是一块平坦的开阔地,这里是登山休息的第一站,建有一座亭台,唤作望凤亭。相较于登峰亭,望凤亭更显清秀,婷婷玉立,娴娴静静。柱子出离地面很高,亭顶的檐角少了些张扬,多了几分内敛,几乎完全收缩。
透过树的缝隙,远山隐隐约约在天际成了模糊的影像,或有或无,或青或灰,变得缥缈起来。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没弄清楚的问题,我自然也能以找寻到答案。(www.daowen.com)
穿过望凤亭,一条红色的台阶出现在面前,红漆石板面;“爱我犹中,报效祖国”赫然在目。相较于走过的青灰台阶,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醒目、鲜艳、热烈。这使我想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也许,这便是修建者要表达的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唯精神永存方得永生。
顺着红漆石板台阶,路变得迂回曲折,但却始终保持着向前的方向和向上的姿态。在一个转角处,一张四人桌子摆放在树荫下,两位同学正认真地做着功课,从桌面上的几本复习资料和她们身上的校服旁可以看出这俩是高三学子,能在运动会的空闲时间里静心学习实属吾辈之楷模。边上还有两个位置,本想于此静读,可又怕彼此不熟悉而生尴尬,便只好放弃,另寻他处去。
再往上走,来到第二个休息平台,是一个五路分岔口,飞凤山公园登山道在此向两个方向延伸与学校的这条红漆石板台阶交汇。这里是一个观景的好场所。西面,两山相待,白云有爱;近山有色,远山有意,风烟俱净,天山共水一色。南面,排排高楼平地起,粼粼波光澄澈碧。如此景致,绝不亚于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游人至此恐怕也要流连忘返,发出“只合江南老”的感叹。
最后一段登山路,直抵山顶,我突然想奔跑,加快了步伐,风在脚下跑,火在心中烧,所有当初登山的冲动和期望都化作向上的力量,正如这座山的名字——飞凤,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尽赏生命的风景。
坐卧青山青胜蓝,怀抱水天水长流。望峰天穹,望凤山高,三秋云淡凤凰笑。玉兰香,金粟黄,笑语频频风轻。这便是高处的风景,犹中的风景。
站上山巅,回望回时路,清淡的秋季平淡得只有一种色彩。在生命的时光里,我们是一个跋涉者,甚至是一个缄默者,于心路弯弯的山林,转转回回。但,每一次的来来去去,内心要始终清明,以品赏的心态浅尝人生滋味,以谦卑的态度敬畏高贵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